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作者】 孙燕鸿
【机构】 新疆五家渠第一中学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开其迷人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本人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认为文言文有效教学是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以下现状
1、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或许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较长时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另外,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喋喋不休,有何兴趣、有何有效性可言?
2、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文言文所使用的语言,虽然同样是汉语,但是毕竟年代久远。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些连我们教师也要借助工具书,何况是中学生呢?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加上小学时缺少文言文积累,对文言文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此种种,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是一件事倍功半、费时费力而不出成效的事。
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我觉得以趣激效不失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一个方法。
二、如何以趣激效呢
1、加强诵读,读出情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而我们的教学偏偏将读这一方法弃置一旁,安排的诵读时间是少之又少,那些有限的朗读也多为机械性的,结结巴巴,破句连连,不见美感。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鉴于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很有必要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学生在一定的感悟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读准进而领悟。因而第一遍诵读我主张是教师范读。之后学生大声诵读。让学生“入乎其内”,“忘乎所以”,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能多响亮就多响亮,摇头晃脑地尽情地诵读,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这种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调动感官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在调动思想器官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最后以诵读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刺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好胜心。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并能够在从事与它有关的活动中,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在教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大方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但只要教师以趣味性为导入点,创设一定情境,就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1)模拟情境,上台表演。我请了四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安陵君、唐雎、使臣等人物。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故事,并对人物的性格又添加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对秦王的夸张演绎,入木三分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2)创设情境,激烈争辩。当分析到人物唐雎时,我请学生设想在唐雎与秦王交锋之前,他会有哪些顾虑和担忧?他的内心会展开怎样的斗争?由此引导学生对人物展开激烈地辩论。?(3)虚拟情境,写作对话。在解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拟想假如现在你是唐雎,面对强势的秦王,你会以怎样的语气与他交锋?课后学生跑过来对我说:“这不是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更像是观看一部小品,而且是我们自己演的小品,很有趣,很新奇。”带着这种兴趣和新奇我相信,学生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肯定能有效落实。
3、鼓励质疑,培养兴趣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而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许多教师担心学生无法身临其境地投入文本中去体会感悟,同时也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力,殊不知这样也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伤仲永》这篇课文能把道理说得那样令人信服,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方仲永由才华出众到“泯然众人”这一事实的叙述。当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一段中总结出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后,我让大家讨论方仲永的故事是真人真事吗?同学们讨论得出看法:并非真人真事,而是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4、展开想象,提高兴趣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何不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去翱翔在想象所开启的另一番天空呢。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动的画面,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学生展开这样的想像,定然会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完全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
总之,文言文以趣激效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迈出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