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让小学美术课堂绽放光彩
【作者】 任海霞
【机构】 新疆精河县第一小学
【摘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是幸运的,我也更清楚的知道我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的责任是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对农村美术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列性措施。【关键词】农村;美术;联系;转变观念
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艺术文化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促进学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因种种原因,一向被称为“副科”,似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课改的理念无法渗透到教学当中去,逐渐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在几年的农村美术教学中总结了几点教学现象及解决办法:
一、认识不够,观念不正确
1.家长及学校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重智育轻美育,在考核中分“主”“副”科之分,考试中不注重美术成绩。同时家长传统的观念认为美术是“豆芽学科”,学生在业余练练笔,往往被家长和老师斥责为“不务正业”。
2.针对上述情况先要让家长转变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明确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排除自身因为客观上的不受重视而导致主观上的自暴自弃,应该敢于肩负历史的责任,立足课堂,坚守自己的“美术”阵地。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多地从美术这个视角中去感悟传统的、现代的优秀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从美术课中去发现真、善、美,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生自身对美术教育不重视。
1.特别是农村学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到家长和其他学科老师的影响,学生认为美术课不用参加考试,所以在美术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不感兴趣的可以不听不学,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虽然现在美术实行抽考但是学生还是不够重视。就我教的班级来看,只有一小部分会听,多数学生上课不听课,不动笔,做其它学科作业,甚至有学生连铅笔都不买。
2.让学生自身重视美术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新课标也体现了这一观念,老师们都会这样说,真正让农村小学的学生做到有难度。我在教学中早就发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上课时,老师不画学生就不画,就等着老师画在黑板上,再照着画。鉴于这种情况我思考着怎样改变这样的习惯,让学生爱美术学习、主动学习呢?我开始用引导和促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刚开始带了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张贴在教室里。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羡慕起来。很多作品都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看来之后有心灵的促动,很自然的就想自己画一张出来。教师也要顺其自然的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和自豪感。通过长期训练同学们从观念、认识和平时生活学习有了进步,如: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以前都是教师代办,现在同学们有了自信,在黑板上涂涂画画,胆子大了,敢作敢为,很有成就感。
三、农村学校美术老师队伍力量十分薄弱
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科老师缺乏,艺体老师有时要临时上其它科目,有很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是其他科教师代上美术课,不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希望主管部门多监督让专业教师上本专业课,没专业教师尽快配上。要不断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个人待遇,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四、农村学校经济落后,学生学具短缺
1.由于学生家长认识不够,或因经济状况限制,为学生准备的美术学具少得可怜,比如要求学生准备铅笔、油画棒、水彩笔、橡皮擦等基本的工具,应该说现在的家庭应该能拿得出来。每次上课我都在课堂上强调,说上课要用,要检查,结果半学期过去,还是有一半的学生还是没有,到最后只有一支自动铅笔,更别说上手工课了。
2.我通过实验得出农村小学美术用具就地取材,变匮乏为丰富。
目前我们用的这套教材对于农村小学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要求准备的东西太多了,今天卡纸、明天橡皮泥等等。上一节课就要花钱去准备,家长就显得不愿意。在农村教学工具也同样是非常匮乏,没有美术工具我的美术教学就无法开展。开始的时候我对这样的美术教学无从入手,觉得这样的美术课根本没办法上。好在我所处的这个乡村风景非常优美,物产丰富尤其是蔬菜。考察和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决定从实际出发,在绘画教学中,①分组教学,让富有的同学带动差点的同学,工具拿出来共享,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②工具主要用铅笔、圆珠笔,增加线描画的内容能让同学们都参与其中。③利用当地土材料,比如农村的瓦泥、鹅卵石、豆类等等。
五、教师对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
在美术教学中配合其他学科,变单向为双向。在农村,家长和老师都比较注重语数的成绩,耳濡目染之下,学生对语数的内容总是记得很牢固,我则利用这点引导他们。美术课主要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我们知道,在美术教学中,需要人文学科的理论基础、语言修养和广泛的社会知识。而语文的课程主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识,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两者存在着互补性,体现了美术新课标中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
北大学者钱理群发出“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的呼吁。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在美术课上开发与利用本土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语言,直观、全面、深入地认识到本土丰厚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感性认识。然而,我们很多老师对美术教学也像文化学科一样只限于那一本数得清的薄薄的美术课本,同时还要省略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可想而知,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还有多少?对文化资源的了解还有多少?
总之,美术教师要根据农村的条件,联系当前美术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手法,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活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
[2]钟启泉、崔允漷 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