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怎样释放地理教学的生命力

【作者】 冯月贤

【机构】 黑龙江鸡东县下亮子学校

【摘要】释放地理教学生命力,是教育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地理教师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究,即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要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要挖掘乡土地理的资源;要追求多样性教学方法;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焕发勃勃生机,以实现地理教学的最优化表现形式。
【关键词】科整合;活动空间;乡土地理;教学方法;教师评价
【正文】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新课改”给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教学机制势在必行。《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这就需要地理教育的研究者和传播者者,利用地理课程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师生共同参与,彼此互助,使教师获得亲身教学体验,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的开展别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初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既与地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打交叉,又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相关联,是各学科的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流。
  学科之间的整合优势是突出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各科教师平等交往、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变学科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多人化、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环境污染的治理;地域文化建设;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天气变化情况;就业方向探讨;生产中的环境代价;南水北调利弊分析;人口与自然关系;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中城市长远规划等。这些生活问题不仅仅只是地理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其它学科的问题,因此,学科之间的整合意义重大,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二、要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
  地理教学活动不能只限于单调、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开发利用课外的活动空间,做到“事事有地理,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而地球表层系统内外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运动的传递与交流,必然导致地理现象千变万化,千回百转,千姿百态。教师要引导学生到自然与社会中探究地理,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生可以游历地理景观、观看名胜古迹、洞察风土人情。例如,深入工厂、农场、医院、保险、储蓄、养老、部队、花园、大棚、养殖、遗址、要塞、景区、矿山、市场等场所,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打开了自己的目光,对他们学习地理、认识地理、感受地理,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研究材料。
  三、要挖掘乡土地理的资源
  乡土地理的资源极为丰富,在教育教学中,不可小觑,它便于学生收集信息和实地考察,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研究性,了解当地的地形、气候、资源、交通、文化等因素,利于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某种判断或调整某种计划,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对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还具有重要的“保架护航”的作用。
  例如,鸡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分为环市区旅游集合区、环兴凯湖景区和环乌苏里江景区三大板块。即中俄界湖兴凯湖、乌苏里江、凤凰山景区、麒麟山景区、八楞山风景区,了解这些景区,既可以便于游玩又可以对外宣传,对拉动鸡西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乡土地理的资源魅力也将得到外来者的青睐。
  四、要追究多样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要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而不断追求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图示法、欣赏法、练习法、讨论法、复习法、参观法、实习法、实验法等,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吸收了国内、外教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添加了与时俱进的因素。如,导学式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程序性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单元达标教学法、点拨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自学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法等,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方法研究永远在路上。
  五、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
  “新课改”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强调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功能,另一种是强调教师提高与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地理潜质,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改善自我、超越自我。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改革的“路标”,是促进师生利益“共存”的重要力量,教学评价还能使教师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大力推动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行为应是动态、成长和变化的,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发展性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反对学生应有的鉴定和评比,而是优化和调控教学过程,从而帮助老师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一次有影响的课堂教学评价,还能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动力和导向,以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
  总之,释放地理教学的生命力,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互相配合,要把自我的课堂调整和外部动力支持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积累、情景测验、行为观察、信息反馈等,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个性发挥空间。另外,还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突出开放性、研究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地理教学引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XHY1125-263)
  总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子课题: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反思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