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使学生作文凸显“个性化”
【作者】 景 丽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镇第三小学
(此文系黔西南州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编号:2012QXN446 研究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以往的作文教学,大部分学生常常被封闭在学校里,远离社会,生活单调枯燥,写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就只有背范文、模仿老师的下水文,不说千篇一律,却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毫无意义,根本就谈不上“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表达真情实感”。有时作文的命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写作的束缚太多,政治的、道德的,教化的味道太浓,缺少自由表达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要求实施作文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这就得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作文凸显“个性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作文凸显“个性化”呢?笔者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得出以下几点看法,以期和同行交流: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于感兴趣的事学生才会有意无意地去做,并且力求做好。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写身边的事,激发其兴趣。学生们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材料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为人师者要体验学生的难处并要引导他们如何解决难题。为此,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如下尝试:1.结合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写自己熟悉的事。如在参加“2011·中国普安春茶节”后,我让学生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有的写《难忘的一天》、有的写《春茶节》、还有的写《快乐的一天》……,虽是同一话题,然各有特点,没有雷同,而且都内容丰富,感情真实。2.写自己的朋友、亲人。这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人,主要先布置学生去按一定要求观察,然后把观察结果说出来,整理成文,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知道怎样观察、怎样写人。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勤写日记。
(二)侧重鼓励,激发兴趣。在作文评语中,我尽量使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学生读后,既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又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二、培养学生作文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没有自主意识,谈不上有个性;没有个性,谈不上创新精神。自主意识是就人的整体而言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和充实完善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是自我对自身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控制的心理活动的模式。在习作时提倡个性作文,张扬独立思想。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话题作文《幸福是什么》时,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心中的不同感受。这次大胆的尝试,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有写演讲稿的,有写建议书的,有写日记的,有写散文的,有写书信的……这种自由的表达形式,使学生的惧怕作文的心理被创新的基本思想所取代,这样减轻了条条框框模式套路的束缚所带来的压力,更是让同学们挥洒自如,能让学生时刻体味与享受张扬个性、自由表达之乐,既提高了写作兴趣,又锻炼了创新能力。
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的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应用。小学生学作文,就像蹒跚学步一样,需要有人搀扶,需要有人告诉他们该怎样走。写作方法的教学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做的:1.在对课文的学习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教学。把写作训练渗透于课文讲解中,使课文成为一篇好例文,供学生分析、参考,从中寻求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下面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讲讲本人是如何进行实践的。
我在讲这一课时,把有关作文知识的渗透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要想知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首先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逐步分析,即由分析课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每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回味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其实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学生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文中“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这两部分,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生动细致地对五壮士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然后让他们读读这些语句,体会的用词。长期这样的练习便于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对写作方法进一步掌握。《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还可渗透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例如,可以询问学生课文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使学生明确写事的文章开头一般要交代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在教完全篇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每部分进行比较,看看是将哪部分作为重点来写的,学生会发现“英勇跳崖”这部分写得很详细,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把“英勇跳崖”作为重点来写呢?原来,“英勇跳崖”这部分和其他各部分相比,是全文的最高潮,也最能体现的中心,即最能体现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英勇,所以写作时要抓住重点来写。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在记叙一件事的时候,要能够分清主次来写。
第三步,进行作文实践或应用练习。当引导学生分析了在“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两部分中如何应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表现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英勇后,我让学生练习写一个小片段,要求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高兴、愤怒或伤心。这样的小练笔便于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作文知识及时巩固和应用。
我们要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作文训练,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文章特点灵活地渗透一些作文知识。这样做,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2.在作文课时抓住写作规律中的某一个点讲透彻,讲明白,再配以具体练习,用写作实践证明所讲道理的正确性。以后循序渐进,逐步讲明白各种写作方法。
四、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心理学家认为“全部的创造性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常改变命题模式,创设作文情境,然后根据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学生的想象一但调动起来,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弛骋草原;如同翱翔的雄鹰,搏击长空。有利于拓展写作思路,使平凡的事物神采飞扬,使普通的形象富有灵气,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这种释放的思想一但放飞,就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创造力。我在作文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经常设计“续写课文”、“谁与谁的对话”、“谁谁我想对你说”等等,这样的练笔。这样能使学生对生命有一次全新的体验,创新的萌芽便会破土而出。
陶行之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也就使学生作文凸显“个性化”,避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公式化,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