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者】 胡 斌

【机构】 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



【正文】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以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为主。《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过程和方法
  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1.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2.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也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番现代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二、介绍作者背景材料
  资料出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为新月诗派的开创者的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原则为标准,他的许多诗歌都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他的名作《再别康桥》是最具代表性的,处处体现着艺术的迷人魅力,所以就从该诗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三美”角度来分析这首诗歌的创作艺术之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 (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 。
  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共鸣,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谈一谈。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题目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4.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鉴赏《再别康桥》
  刚才同学们读的很美,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三美”—音乐美(韵律)、建筑美(结构)、绘画美(内容)。我们看一看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种美的。
  1.“音乐美”
  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的韵律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大家刚才一读就觉得它很美呢?
  引导提问:
  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意、结构相似,节奏相同,回环往复。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雨巷》。
  “轻轻”、“悄悄”这些是什么?,叠字的运用可以让这首诗读起来怎么样?
  ②《雨巷》押韵了没有?并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是怎么押韵的?请同学找出韵脚。
  明确:每一小节2、4句押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2.“建筑美”
  请同学们一起来找一找,你觉得这首诗怎么体现“建筑美”的,结构上有何美感?
  引导:
  ①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
  “四行一节”
  ②每一行的字数一样吗?句子排列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一行字数基本为6-8字,总体来说字数接近,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参差中见整齐。
  我们一起分析了诗的音乐美,建筑美,请大家带着这种种美感,一起把诗再读一遍,这次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在什么地方。
  3.“绘画美”
  ⑴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美丽的康桥,请同学们看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明确: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⑵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a金柳
  ①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②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明确: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伤心不过灞桥柳”“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b青荇
  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①“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
  ②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甘愿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c清泉
  ①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把清泉比成虹。
  ②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明确: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4.小结:作者来到康桥寻梦,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其为之着迷并深深地留恋,在作者眼中,康桥更像是心中一个美丽的梦,她轻绕在作者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让作者梦醒的离别带着浓浓的不舍和离愁。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美感和作者“寻梦——彩梦——梦醒”的脚步一起再把《再别康桥》朗诵一遍。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讨论这些景物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六、课堂小结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音乐美
  美      建筑美         寻梦——彩梦——梦醒
  绘画美       (金柳  青荇  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