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初中语文情感培育立体化模式的构建

【作者】 郝丽娟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67中学



【正文】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情感波动大且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针对七年级至九年级学段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与“写出真情实感”的要求。因此,抓住初中阶段这个关键期,加强对他们语文情感的培育显得很为重要。
  我们通过对语文教育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特征的思考,归纳出“初中语文情感培养”四个层面的内容:审美、文化、灵性、人格。并逐渐使初中语文情感构建成一个球体状态的立体化的情感空间,四个层面的内容组成了球体的“东南西北”四个半球;东半球——审美愉悦的生命绿洲;南半球——文化生成的自然生态;西半球——灵性焕发的动态时空;北半球——人格完善的崭新视野。这四个半球的构建不是单一的,不是闭关自守的,而是互动的、兼容的。每个情感区域都有着对话的情怀,文化生成的构建是以审美愉悦的情感为基础,灵性焕发有助于文化情感的滋养,人格随文化情感的丰富逐步完善。
  一、语文情感培育的生命绿洲
  审美愉悦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心灵自由的愉快,它既不是单纯的感性愉快,也不是单纯的理性愉快,而是感性与理性交融渗透而引起的愉快。
  语文教育具有审美化的艺术特征,语文教育审美愉悦情感与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情感就必然有共通的特质。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审美的愉悦也是解放的愉悦。这种解放,首先是一种心灵的解放:教师教学由功利化走向非功利化,由专制化走向民主化,学生由心灵封闭走向心灵开放,由压抑走向舒展,由“个人化情感”走向“社会化情感”。其次是教育视野的解放: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构建,由单一感官到多种感官的整合,由“课堂时空”向“生活时空”的拓展。最后是教育功能的解放:“认知化”转向“情感化”,达到情知平衡;“活动观”转向“生命观”,达到境界升华。
  二、语文情感培育的自然生态
  语言是一种文化,学习语言本身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文化生成的情感就是一种具有自然生态功能的情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培养目标及其负载的文化传递功能,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创设一个文化生成的语文情感世界。
  语文文化生成需要构建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来达成情感培育目标:
  ⑴文化情感的培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汉字汉语的情感。其次培养学生捍卫中华文化尊严的情感。最后要培养中华文化复兴的情感。⑵文化价值的生成。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语文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价值引导,语文的教育功能不仅在于认识文化价值,而且在于发展文化价值。通过文化价值的选择和预设,文化价值的评判和内化,文化价值的追求与弘扬等重要环节,自主地、能动地生成与构建初中学生特有的文化价值观。⑶文化创造力的生成。创造是一种焕发热情的教育生命功能,“教育所观照的是意义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是创造,是体验,是感受”。文化吸收和内化只是一种储备,是创造文化的物资基础,文化只有不断创造新质,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三、语文情感培育的动态时空
  初中生天然充满灵气,学语文要讲究灵气。语文教育就应该通过语言文字的艺术感化把学生的灵气引导出来。所谓灵气,就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目光远大,想像丰富,富有创见等心灵素质的综合表现。灵气是一种情感的生命流动,如一般细细的山泉,和着学生的生命律动,健行不息。
  语文的灵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⑴悟性:一种强烈的敏感性,灵气发展的基础。悟性的内涵是:a、对文字的领悟有很强的敏感性。b、对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有强烈的敏感性。c、对自然界中事物的和谐美有强烈的敏感性d、对生活中反映人性美的事和人有强烈的敏感性。e、形象诉诸文字有强烈的敏感性。⑵疑性:有疑才问,有问才思,有思才生趣,有趣才会有感性的愉悦,“多疑善思”的情感才会更加稳固。这就会有力地促进知识的增长。⑶诗性:语文教育浪漫情感的艺术特征,是一个脱离理性思维的情感世界。语文的诗性世界就是充满激情,富有幻想,言与意的表达放松自如的情感世界,是一个由“本能自我”向“精神自我”的高度超越的过程,是一种热烈情感奔涌的状态。⑷个性:言与意的个性化,是初中学生灵气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语文个性化学习模式,形成个性化的情感,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学生只有个性张扬了,才会有灵气的焕发。
  四、语文情感培育的崭新视野
  人格指的是学生的性格、气质、价值观、尊严、品性、情趣等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内化和沉积。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命情趣等内容。初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应该是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素质的综合优化,健全的人格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
  健全的人格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语文教育途径,利用情感培育策略,去完善学生的人格,需要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⑴格调与人格的关系。格调就是品位,只有追求语文教育艺术的高品位,才能完善高尚的人格。语文教育的高品位包括教师情感人格素质,课程资源人文内涵的高附加价值,语文情感资源的高含情量,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产出等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高品位会有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反之,学生人格的完善也会促进高品位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⑵基调与人格的关系。定好基调才能弹奏出和谐动听的乐章。只有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一种真诚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一种真诚互动,学生的言语表达是一种真诚的流露,课程资源的构建是一种真诚的教育时空,人格的基调才算真正调好了弦,定好了音,人格完善才有健康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纯真、自然的天性。⑶协调与人格的关系。协调是一种和谐美的具体表现。“智力和情感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这是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一个重要论点。缺失认知的人格发展,会使人格完善失去方向,丧失情感的人格完善,就会使人患“人格贫血症”。只有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格得以更加完善。余秋雨先生指出,只有把自己生命的苦恼,生命的冲撞,甚至生命的分裂真实地表达出来,才能形成文化的整体人格,但这种整体文化人格的表达应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会达到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