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作者】 郭 英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南湖校区



【正文】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只有在课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方面的策略。
  一、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要确立主题,突出重点、难点。找准学生认知点,确定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找准道德教育点,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一节化学课,首先要明确上什么,其次才是设计怎么上。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把握重点、难点,设计一条实施教学活动的主线。这是一节课的核心,一节课的灵魂。例如:《燃烧与缓慢氧化》一节的核心内容是了解燃烧的条件,因此教师设计该节课时,应将重点放在燃烧条件设计和探究上,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可燃物的两个条件,之后再依据燃烧条件推导灭火原理等等。这样一节课的核心与主线才比较好地烘托出来。当然,在设计中,所围绕的教学目标不应只停留在智力因素层面,更应渗透能力的培养,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看重探究实验,激发兴趣
  1.课堂中的实验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手段,多采用一些探究性实验。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观察与思维能力等,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具有讲授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就目前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是演示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基于问题式实验)较少。然而化学实验不应当,也不只是作为一种验证方式,更应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实验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索、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如《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若从验证性实验模式出发,操作:“向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现象:“紫色石蕊变红;”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整个过程没留给学生一点置疑的空间,使结论的得出毋庸置疑,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探索者;若从探究性实验模式出发,提出问题:“在软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水,振荡,瓶子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可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只是单纯地溶于水,有没有与水反应呢?反应生成什么呢?”搜集资料:“一般溶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称为碳酸饮料,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方案:“将紫色石蕊染成的四片干燥滤纸条分别喷醋酸、喷水、伸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及喷水后再伸入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第一片、第四片滤纸条变红,其余均不变色;”分析、对比,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确实可以反应成酸。”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减少验证性实验,更多采用一些探究性实验。
  2.生活化的化学课。初中化学课堂设计要与实际生产、生活等方面相结合。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有关知识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初中化学新课标指出:化学教学:“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主要方面有环境保护(大气的污染志保护、水体的污染与防治、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化肥和农药、石灰石的煅烧、氧气及氢气的工业制法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机地将这一部分内容融进去,以体现化学学习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
  1.主导与主体。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化学问题不能单凭教师经验,也不只考虑知识的逻辑性,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学生的原有的知识水平,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深度、广度与梯度,做到“起点低、梯度小、落点高”。如酸、碱的通性问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难点,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统筹规划。笔者以为:首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有关酸、碱反应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酸、碱反应的真实情景,然后再小结酸、碱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这些物质又可分为哪几类,进一步分析得出酸、碱的一般化学性质(即通性)。这样设计的好处给学生由直观反应到抽象规律的思维过渡空间,符合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简而言之,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问题、思考问题,摆正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
  2.评价与反思。学生是我们课堂关注和发展的对象,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是否获得提高和进步是教学设计成败的具体体现。只有对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动机状态等学情”进行深入分析,才会使教师做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基于此,我们应对教学设计反思: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设计是否基于学生的知识或认知基础;二中问题和活动的设计是否具有驱动性,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怎样的效度;三是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设计是否有效;四是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持什么态度;是否对学习过程中的成败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总之,我们化学教师是化学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服务者,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还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态化、持续化地深入研究和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