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新课改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 何迎春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骑龙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其改革的核心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化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背景,辅助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促使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科学;实验;方法;意识
【正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应试教育而是转向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点的根本转变,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从单一的认知性转向多维的体验性,从机械的决定性转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师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上彻底祛除应试教育的各种不良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而化学科学素质则由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五要素构成。当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化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背景,辅助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促使学生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 化学科学知识教育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两基”教学,相反加强“两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问题关键是怎样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抛弃“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走出以“考纲”代替“大纲”,以“考点”代替“两基”,以“解题”代替“实践”的纯应试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大纲语),素质教育下的“两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重视学生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与联系,最终达到“会用”。
  二、 化学科学能力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大纲上说“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充分发挥试实验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的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在学生教学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 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翅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入的理解和牢固记忆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学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在“碱金属”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做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即可将其中正确的部分上升为理论。
  四、 化学科学意识教育
  这是化学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科学意识包含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科学意识教育促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的观点、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如结合盐类水解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何利用盐类的水解为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服务,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五、 化学科学品质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动力,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树立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学性、顽固性和自制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乐于协作的习惯[5]。
  教育实践表明,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实现科学素质教育,才能是的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才能是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尚兵.论当前教育观的改变.辽宁教育,2003(1).26
  [4]洪贺廷.理想化教育.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国际.浅谈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兴趣培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