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寻找症结,对症下药,追求高效
【作者】 曹 晶 苑 辉
【机构】 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土山中心小学
【正文】 一、教研的心路历程
想想我们组近几年在教研中所走过的足迹感触颇多。起初和很多老师一样,感到教研就是教研组组织的一些教学的听评课,而听完之后,或许感悟颇深,而回去之后仍然重操旧业,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重走老路,新路是一时半会上不去的。而对于教研活动始终保持一种不冷不热、不爱不恨的很冷静的安全距离。教研不会给你怦然心动的触感,也不会给你留下意味深长的芬芳。它在我们的心中似乎掀不起任何的波澜。为什么我们提了这么多年的教研竟遭如此冷遇呢?
我们进行学科教研的最初的目的要通过教研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身的各项素质。它所强调的重点是以点代面,全员参与的活动氛围。是什么使我们的教师有了这种倦怠感了呢? 也难怪,教材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学的往复使很多的教师心态逐步的麻木,少了年轻的激情,少了初为人师的感动。其实教学问题天天有,职业倦怠会漠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就没有了问题的思考。基于这些现象,我们认为不从根本上唤起教师的研究需求,我们的教研仍然不会在教师的心上烙上任何的印记。因此让教师与名师对话,唤醒为师的职责心,才是我们走上研究道路的真正开端。
二、寻找到激发教师研究欲望的源头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一个教师从来不看书,从来没有思考的时间,那么就谈不上真正的研究,充其量只能是跟着他人人云亦云。教师是需要一种专业智慧的,没有这种专业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智慧的对面是“愚昧”,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愚昧的人来从事教学工作。而我们的教研就是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以达到教研的目的:经验共享,智慧共享。只有多看教育书籍,教师才会走对教育方向,才会生成更灵动的教育机智,才会有更深层的教育反思,才会为学科的研究“推波助澜”。因此每一次教研,都是教师借阅书的时机,也是上交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的时间。学校图书室这类藏书不少:《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新教育之梦》、《爱弥尔》、《小学语文教师》等。这样的书给于教师的是涵养、是理念,是为教师打好底色的。广泛地阅读这些教育书籍,接触各界教育名流的不同思想能让我们从多元角度和深层面看待教育,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实施水平,多读一本书,就能多一分智慧,多看一篇文章,就能多一点思路。上好了这样的底色,老师们才会有研究的动力和研究的内在需求。这样就更易于形成一个研究型的团队,更易于形成研究之风。
上个学期,我们一年级九位教师,共借阅教育书籍42本,形成读书心得30篇。其中一篇还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一书中。
每一次教研,除完成我们既定的任务外,最令老师们喜欢的就是能有20分钟时间教师们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许多教师结合自己的平日教学,结合自己的思想状况,与教育家对话,与教育学者对比,感触颇深,收获丰厚。这20分钟是最能发现教师成长的时段,如果能将每次的教研活动对比来看,会看到我们的教师在名师的引领下进步是显而易见,是可圈可点的。教学相长,纵观我们的教研活动,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课后的评课活动,无论是主题研讨还是学科问题的研究,教师们在活动中表现得越来越有自信,发表起个人观点时时常有理有据,研究的气氛也是充满着正气,洋溢着文学的味道。现在我也时常回想起曾经教研的尴尬情景:老师们评课时客套话连篇,恭维一番之后就有教师窃窃思语了,开始私下里谈论起穿着打扮之类的问题了。校长常常说:当你讲课时你的学生不爱听,做小动作时,你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你讲的课太枯燥了。换位思考一下,教师们对教研无趣,也同样需要我在第一时间内找找症结才对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从反省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进行实效的小课题研究
随着教研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师也越来越悟到:学语文课本不是学语文。我们即使将语文课本学个翻天覆地,而学生的水平也不见得高,我们一直走在课堂研究的道路上,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却退易进难,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就是学生阅读匮乏。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须胸怀大语文观,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广袤的阅读天地。魏书生老师用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引孩子们学完课本,剩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而他对于语文教材的使用与挑战是成功的。类似魏老师的人还大有人在。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像是引路的明灯,给了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教师的阅读已经启动,那么如何在学生中也开启这组动车呢?首先我们选择的是从课堂引入课外阅读做起。以此为引子,逐步引学生爱上阅读,逐步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们将一堂课的时间大致分成四份,三份给课文学习,包括认字和读文体验和语言学习。一份时间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
对于一年级来说,引入些什么我们尤其要做详细地思考。过浅怕不能吸引孩子注意,过深又怕打消孩子的阅读兴趣,超出孩子的阅读能力。这时,我们教研组利用空课时间,一单元一单元地、一课一课地利用集体的智慧一起寻找每课引入材料,尽量做到恰当、有梯度,有训练目标。我们从最初的引入基础训练及自读课本的内容,视野也逐步在扩大。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训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从关注人文联系到工具性相连,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量的挑战和工作思路的挑战。
教研时,我们有三四位老师已经为我们一、二年级教研组提供了公开课,大家从最初的不适应,感觉讲课文时间不够用,到现在高效地讲授课文,步入阅读时间已经完成了成功的转变,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行动上。到了学期结束,我们最后一次教研,看到研究教师们已经积攒了大量的每课用的阅读材料,这一叠叠材料,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们也在一点点成长。
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我们从源头做起,让教育研究意识深化到每位教师心里,寻找症结,对症下药,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高的效率,这就是我们土山中心小学一年级的教研组,一个在摸索中前进、在困惑中成长的年轻教研组。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会走得更远。
想想我们组近几年在教研中所走过的足迹感触颇多。起初和很多老师一样,感到教研就是教研组组织的一些教学的听评课,而听完之后,或许感悟颇深,而回去之后仍然重操旧业,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重走老路,新路是一时半会上不去的。而对于教研活动始终保持一种不冷不热、不爱不恨的很冷静的安全距离。教研不会给你怦然心动的触感,也不会给你留下意味深长的芬芳。它在我们的心中似乎掀不起任何的波澜。为什么我们提了这么多年的教研竟遭如此冷遇呢?
我们进行学科教研的最初的目的要通过教研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身的各项素质。它所强调的重点是以点代面,全员参与的活动氛围。是什么使我们的教师有了这种倦怠感了呢? 也难怪,教材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学的往复使很多的教师心态逐步的麻木,少了年轻的激情,少了初为人师的感动。其实教学问题天天有,职业倦怠会漠视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就没有了问题的思考。基于这些现象,我们认为不从根本上唤起教师的研究需求,我们的教研仍然不会在教师的心上烙上任何的印记。因此让教师与名师对话,唤醒为师的职责心,才是我们走上研究道路的真正开端。
二、寻找到激发教师研究欲望的源头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一个教师从来不看书,从来没有思考的时间,那么就谈不上真正的研究,充其量只能是跟着他人人云亦云。教师是需要一种专业智慧的,没有这种专业智慧,教育必然是肤浅的。智慧的对面是“愚昧”,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愚昧的人来从事教学工作。而我们的教研就是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以达到教研的目的:经验共享,智慧共享。只有多看教育书籍,教师才会走对教育方向,才会生成更灵动的教育机智,才会有更深层的教育反思,才会为学科的研究“推波助澜”。因此每一次教研,都是教师借阅书的时机,也是上交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的时间。学校图书室这类藏书不少:《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新教育之梦》、《爱弥尔》、《小学语文教师》等。这样的书给于教师的是涵养、是理念,是为教师打好底色的。广泛地阅读这些教育书籍,接触各界教育名流的不同思想能让我们从多元角度和深层面看待教育,对教育有更深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实施水平,多读一本书,就能多一分智慧,多看一篇文章,就能多一点思路。上好了这样的底色,老师们才会有研究的动力和研究的内在需求。这样就更易于形成一个研究型的团队,更易于形成研究之风。
上个学期,我们一年级九位教师,共借阅教育书籍42本,形成读书心得30篇。其中一篇还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一书中。
每一次教研,除完成我们既定的任务外,最令老师们喜欢的就是能有20分钟时间教师们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许多教师结合自己的平日教学,结合自己的思想状况,与教育家对话,与教育学者对比,感触颇深,收获丰厚。这20分钟是最能发现教师成长的时段,如果能将每次的教研活动对比来看,会看到我们的教师在名师的引领下进步是显而易见,是可圈可点的。教学相长,纵观我们的教研活动,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课后的评课活动,无论是主题研讨还是学科问题的研究,教师们在活动中表现得越来越有自信,发表起个人观点时时常有理有据,研究的气氛也是充满着正气,洋溢着文学的味道。现在我也时常回想起曾经教研的尴尬情景:老师们评课时客套话连篇,恭维一番之后就有教师窃窃思语了,开始私下里谈论起穿着打扮之类的问题了。校长常常说:当你讲课时你的学生不爱听,做小动作时,你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你讲的课太枯燥了。换位思考一下,教师们对教研无趣,也同样需要我在第一时间内找找症结才对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够从反省中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进行实效的小课题研究
随着教研的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师也越来越悟到:学语文课本不是学语文。我们即使将语文课本学个翻天覆地,而学生的水平也不见得高,我们一直走在课堂研究的道路上,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却退易进难,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就是学生阅读匮乏。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须胸怀大语文观,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广袤的阅读天地。魏书生老师用开学一个月的时间引孩子们学完课本,剩余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而他对于语文教材的使用与挑战是成功的。类似魏老师的人还大有人在。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像是引路的明灯,给了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教师的阅读已经启动,那么如何在学生中也开启这组动车呢?首先我们选择的是从课堂引入课外阅读做起。以此为引子,逐步引学生爱上阅读,逐步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们将一堂课的时间大致分成四份,三份给课文学习,包括认字和读文体验和语言学习。一份时间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
对于一年级来说,引入些什么我们尤其要做详细地思考。过浅怕不能吸引孩子注意,过深又怕打消孩子的阅读兴趣,超出孩子的阅读能力。这时,我们教研组利用空课时间,一单元一单元地、一课一课地利用集体的智慧一起寻找每课引入材料,尽量做到恰当、有梯度,有训练目标。我们从最初的引入基础训练及自读课本的内容,视野也逐步在扩大。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训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从关注人文联系到工具性相连,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量的挑战和工作思路的挑战。
教研时,我们有三四位老师已经为我们一、二年级教研组提供了公开课,大家从最初的不适应,感觉讲课文时间不够用,到现在高效地讲授课文,步入阅读时间已经完成了成功的转变,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行动上。到了学期结束,我们最后一次教研,看到研究教师们已经积攒了大量的每课用的阅读材料,这一叠叠材料,我们似乎看到了孩子们也在一点点成长。
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我们从源头做起,让教育研究意识深化到每位教师心里,寻找症结,对症下药,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高的效率,这就是我们土山中心小学一年级的教研组,一个在摸索中前进、在困惑中成长的年轻教研组。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