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王 佳
【机构】 吉林省梅河口市湾龙学校
【正文】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敢于开口说话,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此,教师必须确立一种以学生及其学习为教学中心的观念,拉近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言,敢于发问,敢于创新。
教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应该和学生全心全意地做朋友。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关怀、鼓励和帮助,使后进生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提问。如:谁来说说?谁愿意说说?请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等等。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肯定并鼓励说:你真行;真棒;回答得多好啊……等等。教师很自然地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并由此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此外,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让课堂教学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类事物、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参与、研究热情就会产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对什么产生兴趣,他就会主动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思维就会产生跳跃性,出现“灵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呵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学生异口同声“圆形的。”我就接着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的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想迫切需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思考,讨论,交流起来,每个同学都想阐明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低年级的数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开火车”、“夺红旗”、“小能手”、“争冠军”、“抢答”、“接龙比赛”等形式的比赛,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从小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们质疑问难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能常有探索;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题:180÷36= ,有的学生说:180÷9÷4= ,有的学生说180÷6÷6= ,后来有一个学生说:180÷18÷2= ,这样算可以吗?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敢于开口说话,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此,教师必须确立一种以学生及其学习为教学中心的观念,拉近师生关系,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去,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敢于发言,敢于发问,敢于创新。
教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关心、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应该和学生全心全意地做朋友。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关怀、鼓励和帮助,使后进生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提问。如:谁来说说?谁愿意说说?请谁来回答这个问题?……等等。教师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肯定并鼓励说:你真行;真棒;回答得多好啊……等等。教师很自然地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并由此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此外,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让课堂教学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类事物、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参与、研究热情就会产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对什么产生兴趣,他就会主动研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思维就会产生跳跃性,出现“灵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呵护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问学生:“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学生异口同声“圆形的。”我就接着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形的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想迫切需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思考,讨论,交流起来,每个同学都想阐明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低年级的数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开火车”、“夺红旗”、“小能手”、“争冠军”、“抢答”、“接龙比赛”等形式的比赛,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从小训练学生参与竞争,不怕竞争。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们质疑问难
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能常有探索;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题:180÷36= ,有的学生说:180÷9÷4= ,有的学生说180÷6÷6= ,后来有一个学生说:180÷18÷2= ,这样算可以吗?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作为教师应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