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方法
【作者】 李新伟
【机构】 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正文】 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之初就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入课堂,它对教学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安定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着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基石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低年级段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例1: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买气球(统计)》这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们喜欢这个节日吗?老师准备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一场庆祝“六一”的联欢会。要举行联欢会,我们得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一些呀!大家说说看,我们该怎样布置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老师也带了一些彩色的气球来布置教室(出示各色气球),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的气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气球)
师:要布置教室,我们就需要买好多好多的气球,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需要多买些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这么多的主意啊!老师想听大家的意见,该怎么办呢?
这堂一年级的统计教学课,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起点和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这堂课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堂课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么开始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这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作为载体,学生们自然很乐意很积极地参与到“六一”节联欢会的场地布置这个问题上来,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用彩色气球来布置教室,把焦点集中在购买气球这个问题上,如此学生便快速有效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来了。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例2: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0的认识)》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揭示课题)
(故事大意:有一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到河边钓鱼。还没过多久,小猫就有些不耐烦了。这时,一只美丽的大蜻蜓飞过来了,小猫马上放下钓鱼竿,跑去追蜻蜓,可是蜻蜓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回到河边来。又过了一会儿,一只漂亮的花蝴蝶飞来了,小猫又连忙放下钓鱼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又回到河来。最后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
你瞧!这只小猫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马上找到故事里所说的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的三心二意的小猫?(学生为找出那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认真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在这堂课的一开始老师说要讲故事给他们听,马上就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新课内容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例3: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来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天天坚持锻炼的好孩子,淘气每天都沿着这个操场跑一圈(出示操场的平面图——长方形),笑笑则每天沿着这个平静的湖面跑一圈(出示湖面的平面图——正方形),这天它们却为谁走的路远一些而争吵起来。听!笑笑说:“我每天比你走得远,要不然我怎么比你苗条?”淘气说:“不对,不对,我走得比你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强壮?”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走的多?为什么?
上面案例主要是通过设置“谁走的路更远一些?”这个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例1: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买气球(统计)》这堂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环节。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们喜欢这个节日吗?老师准备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一场庆祝“六一”的联欢会。要举行联欢会,我们得把教室布置得漂亮一些呀!大家说说看,我们该怎样布置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老师也带了一些彩色的气球来布置教室(出示各色气球),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的气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气球)
师:要布置教室,我们就需要买好多好多的气球,到底哪种颜色的气球需要多买些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这么多的主意啊!老师想听大家的意见,该怎么办呢?
这堂一年级的统计教学课,是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起点和基础,也为今后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这堂课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堂课的学习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那么开始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这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作为载体,学生们自然很乐意很积极地参与到“六一”节联欢会的场地布置这个问题上来,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用彩色气球来布置教室,把焦点集中在购买气球这个问题上,如此学生便快速有效地投入到统计的学习中来了。
二、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例2: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猫钓鱼(0的认识)》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揭示课题)
(故事大意:有一天,猫妈妈和小猫一起到河边钓鱼。还没过多久,小猫就有些不耐烦了。这时,一只美丽的大蜻蜓飞过来了,小猫马上放下钓鱼竿,跑去追蜻蜓,可是蜻蜓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回到河边来。又过了一会儿,一只漂亮的花蝴蝶飞来了,小猫又连忙放下钓鱼竿,跑去捉蝴蝶,可是蝴蝶也飞走了,小猫没追着,只好又回到河来。最后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
你瞧!这只小猫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能不能马上找到故事里所说的连一条小鱼也没钓着的三心二意的小猫?(学生为找出那只三心二意的小猫,认真积极地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之中)
在这堂课的一开始老师说要讲故事给他们听,马上就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新课内容的学习。
三、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例3: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这堂课的教学,可以通过设计有效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来导入新课。
师:笑笑和淘气是两个天天坚持锻炼的好孩子,淘气每天都沿着这个操场跑一圈(出示操场的平面图——长方形),笑笑则每天沿着这个平静的湖面跑一圈(出示湖面的平面图——正方形),这天它们却为谁走的路远一些而争吵起来。听!笑笑说:“我每天比你走得远,要不然我怎么比你苗条?”淘气说:“不对,不对,我走得比你多,要不我怎么会这么强壮?”
师:你们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到底谁走的多?为什么?
上面案例主要是通过设置“谁走的路更远一些?”这个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设计出最恰当、最生动的导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