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区域 大智慧——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提供与运用

【作者】 林少云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兴国幼儿园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区域活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的提供与合理运用。本文试从回归生活、挖掘资源、个体差异、持续发展等方面,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进程展开论述,探讨如何提供积极有效的区域材料, 促进幼儿自主建构学习。
【关键词】区域材料;提供与运用;层次与递进
【正文】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目标,投放适宜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进行的自主建构学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科学选择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有力保证。但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我们却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操作材料提供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甚至不做调整与更新;有的追求高端、现成的玩具,因而偏离教育主题与目标;有的过于重视材料的精美、新颖,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浪费,但对幼儿的实际发展收效不大。因而,如何提供有效的区域材料,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实践智慧,不断满足幼儿的个体发展需求,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回归生活,蕴含教育目标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区域活动来说,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操作材料显得枯燥无味,只有赋予材料一定的情境性,让幼儿不仅停留于简单重复的动手操作,而是再次经历体验生活与自主创新,才能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实现不同的教育价值,达到“生活即教育”与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为锻炼幼儿的手腕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教师常常在区域活动中采用“绕毛线”的活动形式。但是,有的教师让“绕毛线”流于形式,成为操作活动的“万金油”,不关注教育主题的变化和幼儿的发展需求,简单重复让幼儿练习“绕毛线”的技能:如小班的《鱼儿游》,绕毛线的底板是各种各样的鱼;中班的《昆虫世界》,底板换成蝴蝶或蜜蜂;大班的《交通工具总动员》,底板改为轮船或汽车……幼儿按既定的要求将毛线绕在小鱼、蝴蝶、蜜蜂、汽车和轮船上,既牵强又枯燥。经过观察调整,教师提供线梭、带钩的毛线、小鱼,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自发地玩起“钓鱼”的游戏;有的模拟鱼儿上钩立即收线的情景,快速地绕毛线、钓起鱼,很有成就感;有的幼儿不满足一个人钓鱼,和同伴开展竞赛,看谁既把毛线绕得又快又好,还钓到更多的小鱼;还有的幼儿为了分出胜负而手绘统计表,将每个人钓到的鱼按数量、种类等进行统计、排序,评出“钓鱼高手”。原本枯燥的题材,经过开放式提供材料,激发幼儿自主地游戏,并使游戏更加深入有趣。
  正如皮亚杰所说的“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当某些题材已经不能吸引幼儿兴趣时,教师应发挥教育智慧,通过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操作材料,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区域与游戏进行优化整合,激发幼儿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区域活动中。
  二、挖掘资源,焕发本土气息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应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资源,为幼儿的区域操作提供更丰富、更环保的低结构性物质材料。如沿海地区有各种贝壳、虾蟹壳;农田里有麦秸、泥土、沙石;山区有竹子、树根、野果、草籽;工业区有鞋厂、花厂、服装厂、陶瓷厂;城市有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教育实践基地等,这些都是随手可得、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开展《海底世界》主题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地处沿海地区的优势,和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种贝壳、虾蟹壳、珊瑚等,投放到各个活动区,丰富区域活动的内涵。生活区里,幼儿将贝壳穿好线、按大小分类串成串,再挂好晾晒,准备送到小超市“出售”,既锻炼了手部肌肉又融入数学领域的按一定特征分类的目标;角色区里,美味小吃店的厨师趣味十足的尝试着做碳烤“生蚝”、油炸“海蛎饼”,生活经验得到很好的迁移提升;美工区里,幼儿观察利用贝壳、蟹壳等不同形状,通过彩绘、拼贴、搭、粘等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展现出海底生物的多姿多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中体验了奇幻的海洋之旅,进一步了解地方资源及本土特色,激发幼儿对家乡热爱之情。
  挖掘地方资源,既让区域材料更具本土特色,又激发教师打破对材料的常规认识,投放自然材料、日常材料、废旧材料等低结构化材料。这些材料比现成的玩具材料更富有操作性、创作性,能激发幼儿以物代物、大胆操作,成为更具教育价值的区域材料。
  三、富有层次,兼顾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操作材料的层次性,将各种材料与可预期的目标相对应,按照从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方法,分解出若干个与幼儿认知发展相一致的操作层次,并创设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条件,使幼儿能按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宜的材料,采用个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与创造,促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教师要注重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提供富有层次性的区域材料。
  其一,教师要为相同年龄段的幼儿,投放层次不同的材料。如小班《鱼儿游》主题背景下的美术区活动,教师分层次从易到难,提供厚度不同的鳞片状即时贴、画好鳞片的彩纸、瓜子壳、剪刀、胶水等材料。幼儿先是单一地随手贴,慢慢地尝试自己剪各种鳞片来粘贴;使用剪刀的水平也从随意剪不规则的鱼到尝试沿轮廓线细致地剪漂亮的鱼。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从教师提供的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装饰小鱼,既符合多数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个别幼儿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其二,教师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投放层次不同的材料。如在科学活动区提供“套娃”:一套完整的套娃从小到大有10个,每相邻两个套娃的高矮、胖瘦差别不大。教师发现小班幼儿还区分不出细微差距,无法完成由小到大套上完整的套娃,于是对操作材料及时地做“减法”,只提供最大、最小和中间的套娃,使小班幼儿明显感知大、中、小,确保幼儿稍加观察思考就能完成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到中班就增进难度,套娃的提供逐步增加至6个;大班阶段教师则提供完整的一套10个套娃,幼儿需仔细观察分析才能完成组合。一套简单的“套娃”玩具,经过教师有目的性地分层次逐步提供,能够较好满足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了区域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
  教师精心选择、提供富有层次的材料,既关注了“摘不到苹果”的幼儿,也兼顾到“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幼儿,使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能够在与区域材料的积极互动中得到有效性发展。
  四、逐层递进,满足幼儿持续发展
  幼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因此,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要紧紧追随幼儿的操作和探究需求而不断做出调整。当幼儿对一种材料的经验基本达成后,教师应及时补充更多样、更丰富、更有趣的操作材料,使新增加的区域材料能够适应幼儿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帮助幼儿经过观察、探索、尝试,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不断提升其认知水平。
  如在中班科学区开展《滚一滚》活动,通过引导幼儿在茶叶盒里滚动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玩一玩、试一试的过程中幼儿很快地发现球状、圆柱状的物体是可以滚动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不易滚动,初步达到此次区域活动的预设目标;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现将茶叶盒的盖子掀开后将其靠在桌面上,可以形成一个自然的斜坡,就兴趣十足地在斜坡上滚动各种物体;幼儿间自发展开竞赛,比比哪个物体滚得快,他们很快地发现了秘密——物体滚动的速度与坡度、坡长有关;为推进幼儿更深入地探索,教师及时增加积木、纸板等,支持幼儿通过叠加积木、架上纸板做成不同坡度的斜坡;通过反复实验、观察、记录,幼儿发现积木垒得越高,坡度越陡,小球滚得越快。当幼儿发现新的探索点后,教师及时调整补充材料,不断引导幼儿增加游戏难度,进一步感知速度与坡度、坡度与高度的关系,满足了幼儿持续发展的需要。
  “小区域”中蕴含着“大智慧”,体现了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及价值观,在幼儿的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灵魂,教师必须对区域材料所能够体现的教育价值有明确的认识,并以科学的“材料观”审视操作材料,坚持以幼儿发展为目标,依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投放区域材料,促进幼儿进行自主建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区域活动中玩出乐趣、玩出智慧。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10).
  [2]吴荔红.福建教育.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自主化.2014(7,8).
  [3]周洁.教育教学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的几点体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