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作者】 聂绪丽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上坝尾小学
【摘要】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快乐是一根神奇的魔棒,如果把它用在课堂上,就会让枯燥变生动,乏味变有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在“味”“趣”“乐”上下功夫,采用直观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词】 小学语文;激发兴趣;快乐学习;积累素材
【正文】
要建立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就必须使学生动起来。课堂因体验而快乐,因生成而美丽。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知识以一种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条有理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完成对知识的汲取。
一、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运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曾说:“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注重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詹天佑克服困难开凿隧道后,我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这时学生兴致勃勃,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思考和画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语文课堂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二、趣味教学,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春暖花开,生机勃勃,喜气洋洋!
“一堂好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锻炼舞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朝气蓬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活。例如:我在设计《遨游汉字王国》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猜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字谜,“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明)“有水可养鱼,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也)“一个猪槽两头空,六个猪儿两边踪。”(非)并讲了一些谐音笑话,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坐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组探究、取组雅名、确定小组口号等。这样学生兴致高昂,激烈地讨论,看他们的小组名“快乐字谜组”、“有趣的谐音与笑话”、“汉字的历史与发展”……口号也很响亮“东风吹,战鼓擂,我们字谜小组怕过谁”等等。无不洋溢着学生的兴奋与自信,闪烁着学生的睿智。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课堂,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的课堂。高效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智慧,灵巧的教法,构建愉快、欢悦、幸福的活动环境。要让学生智慧起来,先要让学生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当且仅当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才能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再现。
三、联系生活,快乐学习
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只有根植于生活的语文才会枝繁叶茂,丰富多彩。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交融,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受到启迪。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一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才能学有所获。
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大致内容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课文。在教师充分放权的情况下,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各种各样的见解标新立异。有的学生说:“在大雨来临时,爸爸为什么不把雨衣披在萨沙身上?在我家里爸爸妈妈不管什么事都是先考虑我的。”有的学生说:“萨沙不应把雨衣披在蔷薇花身上,因为她自己的健康更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父母着想。”虽然学生提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这些疑问却一定是学生的心声,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自主去解决。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更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融入社会。
培养交际能力,力求学以致用。如在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一课时,我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强调:在生活中,我们要随时伸出双手,献上爱心,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多一双手,就多一个朋友。要有付出才有收获。口语交际融入生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有利于日后的写作训练。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有力地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语言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言,在口语教学中更要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将课堂引入生活,让课堂融入生活,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四、读写结合,持之以恒
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思想的表达、是对阅读素材的再创造。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把所思所悟所感写出来。读与写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把读、写融合起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读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展智慧,增强语言、思维、写作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课文当着学生的写作范文来教,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逐步实现仿中有创,创中有新,新颖别致,独树一帜的作文教学观。因此,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互为表里,互相渗透。注重有效的作文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类型安排相关类型的写作训练。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状物;可以仿写,可以扩写,可以缩写,可以改写,等等。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太美了,我先让学生熟背于心,背后仿写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春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副彩色的画,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尽情表达。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能够拓宽眼界,开拓思路,增强思维能力,写作文就会变得有条理。同时也可以在大量的阅读中熟悉各种表达技巧,以至融会贯通,结合到自己的作文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使“读”真正成为“写”的保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总之,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学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1]吴望皓;领会新课标,用好新教材[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潘丽花;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44 ;
[3]钟洁;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版);2011(8);
[4]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5]吴文月;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2011(10)。
要建立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就必须使学生动起来。课堂因体验而快乐,因生成而美丽。教师要想方设法让知识以一种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条有理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完成对知识的汲取。
一、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运用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曾说:“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演示、旁征博引、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为什么是最后一头?其他战象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了?”这样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
注重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指导理解詹天佑克服困难开凿隧道后,我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这时学生兴致勃勃,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思考和画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语文课堂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心领神会,融会贯通。
二、趣味教学,引人入胜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春暖花开,生机勃勃,喜气洋洋!
“一堂好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锻炼舞台,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朝气蓬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活。例如:我在设计《遨游汉字王国》的时候,有意引导学生猜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字谜,“左看马靠它,右看它靠马,两边一起看,脚踩万里沙。”(驼)“一阴一阳,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明)“有水可养鱼,有土可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马走遍天下。”(也)“一个猪槽两头空,六个猪儿两边踪。”(非)并讲了一些谐音笑话,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坐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组探究、取组雅名、确定小组口号等。这样学生兴致高昂,激烈地讨论,看他们的小组名“快乐字谜组”、“有趣的谐音与笑话”、“汉字的历史与发展”……口号也很响亮“东风吹,战鼓擂,我们字谜小组怕过谁”等等。无不洋溢着学生的兴奋与自信,闪烁着学生的睿智。
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课堂,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的课堂。高效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智慧,灵巧的教法,构建愉快、欢悦、幸福的活动环境。要让学生智慧起来,先要让学生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当且仅当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才能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再现。
三、联系生活,快乐学习
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只有根植于生活的语文才会枝繁叶茂,丰富多彩。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交融,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受到启迪。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一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积极参与,努力实践,才能学有所获。
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大致内容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质疑课文。在教师充分放权的情况下,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各种各样的见解标新立异。有的学生说:“在大雨来临时,爸爸为什么不把雨衣披在萨沙身上?在我家里爸爸妈妈不管什么事都是先考虑我的。”有的学生说:“萨沙不应把雨衣披在蔷薇花身上,因为她自己的健康更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父母着想。”虽然学生提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这些疑问却一定是学生的心声,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自主去解决。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更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融入社会。
培养交际能力,力求学以致用。如在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一课时,我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强调:在生活中,我们要随时伸出双手,献上爱心,帮助别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多一双手,就多一个朋友。要有付出才有收获。口语交际融入生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有利于日后的写作训练。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有力地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语言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言,在口语教学中更要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将课堂引入生活,让课堂融入生活,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
四、读写结合,持之以恒
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思想的表达、是对阅读素材的再创造。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把所思所悟所感写出来。读与写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把读、写融合起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读书能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展智慧,增强语言、思维、写作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课文当着学生的写作范文来教,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及修辞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逐步实现仿中有创,创中有新,新颖别致,独树一帜的作文教学观。因此,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互为表里,互相渗透。注重有效的作文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类型安排相关类型的写作训练。可以写人;可以记事;可以状物;可以仿写,可以扩写,可以缩写,可以改写,等等。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太美了,我先让学生熟背于心,背后仿写春天的雨:春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春天的大门打开了。春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春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副彩色的画,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尽情表达。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能够拓宽眼界,开拓思路,增强思维能力,写作文就会变得有条理。同时也可以在大量的阅读中熟悉各种表达技巧,以至融会贯通,结合到自己的作文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服务,使“读”真正成为“写”的保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总之,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学习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适应新时代教学的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
参考文献:
[1]吴望皓;领会新课标,用好新教材[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2]潘丽花;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Z2:44 ;
[3]钟洁;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版);2011(8);
[4]潘荣华;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5]吴文月;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