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真情实感是写作的一种深度

【作者】 肖直敏

【机构】 贵州省盘县盘江镇中学



【正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实感是写作的一种深度,交流是写作的目的,各种写作技巧是为了很好的交流服务的”。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写作能力,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达出来。所以说写作一定要抒真情,写真意。在作文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不尽人意,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有些学生在作文中一味地说套话,要让学生情感发自内心深处,真实的表白自己的感受,不仅需要教师的细心教育和引导,更需要教师的指导艺术,让学生所写的作文“文如其人,文从心出”。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不是无情物,能爱能憎才能闻”。胸无激情,就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怎样培养学生写作的激情呢?
  人们对事物的感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感情也不同。有的喜欢,有的厌恶,有的则漠不关心。要使我们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健康的感情,首先要做到热情的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培养爱心;做到爱生活、爱生命、爱自然、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此基础上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间观,  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于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的表达需要作者细心的观察和体会周围的人、事、物,注意培养感情,在平常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培养学生凭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抒发的感情要发自内心。
  现在的学生多忙于学习课本,缺乏真正的生活体悟,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不仔细,不深入,作文思想贫乏,内容空洞平淡,套话大话多,真情实感少,创新能力差。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体味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及个人内心的真纯美,发表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写生活,写自己,抒发真情实感,因为真情实感是写作的生命线。让学生把写作看成一种需要,不仅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心里的需要,情感抒发的需要。每天或每周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事、景,把生活中“真实”与“本色”的、不掺假、不走味的,即原汁原味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把内心的真感情抒发一番,可谓是紧张学习之余的一大快乐。从而让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原来的被动为主动,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抒发真情实感,踊跃参加各类语文活动,借助《校园文学》这块练兵习武的场地,更新理念,激发写作热情,培养观察社会审视自己的习惯和素养,为自己开垦一片心灵的绿地。学生发表习作,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每一篇美文,每一份真情。让读者感受真情,引起共鸣。学会了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真情、体悟真情,升华真情,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所写的作文让读者产生真正的持久的感动,让读者在热情冷却的过程中得到理性的启悟,以丰富他们的人生。
  总之,我认为学生学会了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会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盎然的生机。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做到:在学生写作陷入困境时,要激发起他们兴趣的火花,点燃火花以后,还要帮助他们燃起“真情实感”的火把,并使之越烧超期旺,从而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