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及策略初探
【作者】 艾合买提·艾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铁克其乡学校
【正文】 学校美术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很多儿童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涂鸦,表现自己的灵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儿童对合理的构图、较严谨的造型绘画无动于衷,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乐学、能学、会学,教师必须从各方面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促使他们的兴趣向高层次、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术教育中也可以创设某种情景,把问题隐藏在“情景”中,便会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问题情景在学生求知兴趣方面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动画片断、听轻音乐、讲故事,让同学演小品、做游戏,或走出教室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人的音乐,迷人的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听的故事都能引发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兴趣被激起之后,教师便可乘机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例如:色彩静物写生,我安排了油画棒、水粉、水彩等课程。但就绘画材料的掌握就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还针对学生对手工制作有极大兴趣的特点选择了工艺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样式,有撕纸刻画、拼贴画和粉印版画等,这些画种的材质美让学生更兴奋,同时也弥补了学生写生不够强的缺点,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并保留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写生,训练观察能力
为了打好学生的绘画基础,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对象要在不断地比较中进行。因为世上的东西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长短之分,也没有了形态。训练观察最常用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生。一是坚持静物写生。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即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绘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即想画左边比较右边,画上部比较下部,用手中的铅笔当尺子比划所绘对象的倾斜度、平衡度、高低长短的比例等,做到观察心中有数,不是光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学生在练习写生器皿静物时,我要求学生先把两三个器皿的大体形状用几何形概括出来,即哪个像三角形,哪个像圆形,哪个像梯形等,继而用短线条边画边修改出器皿的形状。在画其中一器皿时,让学生把另两个器皿作比较,这个器皿的高度是另一个器皿高度的多少?宽度是多少?倾斜度是多少?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画出的形象整体感强,比例较准确,为创作想象人物动态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以自然为师,坚持写生。“外师造化,中的新源”,这是我国从艺的千年古训。通过静物写生,学生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室内很难懂得如构图、透视、空间等绘画知识,在室外学生则可通过细微观察、反复写生,使问题迎刃而解。写生还能使画面更鲜活,更有生命力,并改变他们固有的符号模式,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
三、引导发散, 展开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为具有人文性质。这种性质大大丰富了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增强了,创作时就得心应手。有时老师和家长在抱怨学生画的创作画内容太简单,人物形态单一,想象力不够丰富。我在指导学生创作之前先通过谈话启发,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想想、说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它通常和什么在一起?如我在教学想象画《未来的世界》一课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把人类想象成“外星人”,给“外星人”的背上添加各式各样的飞行器,让他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再把天空的小鸟变成飞船的形状,把太阳、月亮、星星变换成各式景物和楼群。总之,想法越奇特越好,造型越新鲜越古怪越棒。因此就诞生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内容丰富的创作画。有画太空城市的,有画空中乐园的,有画和外星人建造新家园的……真是千奇百样,形态不一。
四、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五、多元评价, 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首先,评价要多方面,教师要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与过人之处,教师要积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每个作品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评价语言要丰富,由于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做好合适评价,小学生经过努力画出来的作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评价要合理,切记使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教师要肯定作品优点,加强信心,然后以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去改正,将会更好更完美。因为每幅作品各有不同,各有长处,所以老师评价语言要有机智性,随机性,使用有激励性的语言,比如:“如果涂上底色,你的画会更好”、“如果物体画大一点,那这幅画就更漂亮了”、“颜色鲜艳一点会更好”、“继续努力,老师知道你行”、这样的话有助学生增强信心,相信自己,学好这门课。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术教育中也可以创设某种情景,把问题隐藏在“情景”中,便会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问题情景在学生求知兴趣方面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上课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动画片断、听轻音乐、讲故事,让同学演小品、做游戏,或走出教室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人的音乐,迷人的大自然,鲜艳的色彩,娇娆的姿态,动听的故事都能引发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兴趣被激起之后,教师便可乘机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例如:色彩静物写生,我安排了油画棒、水粉、水彩等课程。但就绘画材料的掌握就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还针对学生对手工制作有极大兴趣的特点选择了工艺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样式,有撕纸刻画、拼贴画和粉印版画等,这些画种的材质美让学生更兴奋,同时也弥补了学生写生不够强的缺点,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并保留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坚持写生,训练观察能力
为了打好学生的绘画基础,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对象要在不断地比较中进行。因为世上的东西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长短之分,也没有了形态。训练观察最常用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生。一是坚持静物写生。在写生中,学生以几何形概括法描绘对象,即先构好图,安排好所描绘对象的大小位置,而后用长线条从整体入手,概括出各大部分的几何形状,再逐步描绘各个细部,描绘时要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即想画左边比较右边,画上部比较下部,用手中的铅笔当尺子比划所绘对象的倾斜度、平衡度、高低长短的比例等,做到观察心中有数,不是光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学生在练习写生器皿静物时,我要求学生先把两三个器皿的大体形状用几何形概括出来,即哪个像三角形,哪个像圆形,哪个像梯形等,继而用短线条边画边修改出器皿的形状。在画其中一器皿时,让学生把另两个器皿作比较,这个器皿的高度是另一个器皿高度的多少?宽度是多少?倾斜度是多少?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画出的形象整体感强,比例较准确,为创作想象人物动态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以自然为师,坚持写生。“外师造化,中的新源”,这是我国从艺的千年古训。通过静物写生,学生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室内很难懂得如构图、透视、空间等绘画知识,在室外学生则可通过细微观察、反复写生,使问题迎刃而解。写生还能使画面更鲜活,更有生命力,并改变他们固有的符号模式,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征的能力。
三、引导发散, 展开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为具有人文性质。这种性质大大丰富了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增强了,创作时就得心应手。有时老师和家长在抱怨学生画的创作画内容太简单,人物形态单一,想象力不够丰富。我在指导学生创作之前先通过谈话启发,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如: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想想、说说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它通常和什么在一起?如我在教学想象画《未来的世界》一课时,我让学生大胆想象,把人类想象成“外星人”,给“外星人”的背上添加各式各样的飞行器,让他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再把天空的小鸟变成飞船的形状,把太阳、月亮、星星变换成各式景物和楼群。总之,想法越奇特越好,造型越新鲜越古怪越棒。因此就诞生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内容丰富的创作画。有画太空城市的,有画空中乐园的,有画和外星人建造新家园的……真是千奇百样,形态不一。
四、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五、多元评价, 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首先,评价要多方面,教师要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与过人之处,教师要积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每个作品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评价语言要丰富,由于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做好合适评价,小学生经过努力画出来的作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评价要合理,切记使用打击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教师要肯定作品优点,加强信心,然后以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意见,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去改正,将会更好更完美。因为每幅作品各有不同,各有长处,所以老师评价语言要有机智性,随机性,使用有激励性的语言,比如:“如果涂上底色,你的画会更好”、“如果物体画大一点,那这幅画就更漂亮了”、“颜色鲜艳一点会更好”、“继续努力,老师知道你行”、这样的话有助学生增强信心,相信自己,学好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