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 薛春花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第三小学
【正文】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引自《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这说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各科的共同任务。而语文学科又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对心灵的冲击力优于其他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在具体教学中将智育与美育协同,让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把美育纳入到素质教育的整体之中,多层次、全方位地发挥美育的作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呢?
(一)实施语文美育的原则有
1. 情感性
情感体验领悟美。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情感是作为事物能否满足人们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它与人的认识不同,不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同时因为情感是人们意志行为最深刻的动机而成为人们行为的推动力量。在审美领域中,情感更是审美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透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2. 差异性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就必须分析学生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对美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语文教师在美育的过程中,除了在关键问题上要求基本一致外,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3.体验性
《新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其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指主体对审美形像的特征所进行的观察和体验,并形成积累经验的一种心理反应。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景物、音乐、语言等,把学生带入教材中,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走入课堂。
4.交流性
交流原则是美育的基本原则,也是美育的过程本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交流和沟通。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进行积极有效的语文交流训练,从而提高交际能力。我们通过创设具有美感内涵的交流情境,构建语文交流新形式方面的实践,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审美。交流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但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更是挖掘、提炼语文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是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坚实阶梯。在交流的过程中让美的语言、美的图画、美的思想成为交流的一个轴线,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交流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课堂上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二)实施语文美育的途径
1. 以“情”、“读”、“品”,构建语言美和节奏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读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2.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和意境美
所谓“品文”即在读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挖掘出作品的思想美和意境美。“缘像生情,由情达理。”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崇高思想。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越深刻。文章严密的结构与主题的和谐也表现出一种美,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用来表情答意的,但往往使用“曲笔”。只有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灵魂,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深刻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和意境美。
3.展开想象,进入美的画面。
想象是人们在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如读罢《木兰诗》一文,教师适时引导略加讨论一个活生生的木兰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她——一个勤劳而热爱和平的劳动妇女,一个聪明又孝顺的女儿,一个坚毅果敢,报效国家而不贪功名的巾帼英雄。
4. 在“写”中展现美,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写作教学,在每个阶段都提出了写作要求。写作是一项语文基本功,每位学生写一手好字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字迹潦草,模糊不清,不仅考试中影响阅卷,也会在社交中影响你留给人的整体印象。因此,教师首先要作好榜样,在板书,评语中字体端正美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同时,课下指导学生多看多练。最终使学生在书写中展现出美来。另外,生活是创造美的源泉,但生活是复杂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通过写作展现自己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进而创造美的生活。对学生的美育不能仅限于课堂,语文知识无处不在,美育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经常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接触大千世界,扩大他们的审美领域,寻找写的素材,从而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情的启迪。语文教学要做到与美育的结合,应着眼以情感去渗透;以研读去领悟;以巧读去体验的手段使学生身受感染,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实施语文美育的原则有
1. 情感性
情感体验领悟美。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情感是作为事物能否满足人们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它与人的认识不同,不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同时因为情感是人们意志行为最深刻的动机而成为人们行为的推动力量。在审美领域中,情感更是审美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透着浓烈的感情色彩。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2. 差异性
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就必须分析学生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对美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语文教师在美育的过程中,除了在关键问题上要求基本一致外,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3.体验性
《新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其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指主体对审美形像的特征所进行的观察和体验,并形成积累经验的一种心理反应。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利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景物、音乐、语言等,把学生带入教材中,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一种冲动,迫不及待地想走入课堂。
4.交流性
交流原则是美育的基本原则,也是美育的过程本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交流和沟通。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进行积极有效的语文交流训练,从而提高交际能力。我们通过创设具有美感内涵的交流情境,构建语文交流新形式方面的实践,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审美。交流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但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更是挖掘、提炼语文思想方法的良好载体,是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坚实阶梯。在交流的过程中让美的语言、美的图画、美的思想成为交流的一个轴线,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交流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课堂上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二)实施语文美育的途径
1. 以“情”、“读”、“品”,构建语言美和节奏美。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读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2.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和意境美
所谓“品文”即在读熟,读懂,读透的基础上,对课文作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挖掘出作品的思想美和意境美。“缘像生情,由情达理。”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崇高思想。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越深刻。文章严密的结构与主题的和谐也表现出一种美,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用来表情答意的,但往往使用“曲笔”。只有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触摸到文字背后的灵魂,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深刻领略作品的思想美和意境美。
3.展开想象,进入美的画面。
想象是人们在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如读罢《木兰诗》一文,教师适时引导略加讨论一个活生生的木兰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她——一个勤劳而热爱和平的劳动妇女,一个聪明又孝顺的女儿,一个坚毅果敢,报效国家而不贪功名的巾帼英雄。
4. 在“写”中展现美,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写作教学,在每个阶段都提出了写作要求。写作是一项语文基本功,每位学生写一手好字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字迹潦草,模糊不清,不仅考试中影响阅卷,也会在社交中影响你留给人的整体印象。因此,教师首先要作好榜样,在板书,评语中字体端正美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同时,课下指导学生多看多练。最终使学生在书写中展现出美来。另外,生活是创造美的源泉,但生活是复杂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通过写作展现自己对生活的喜怒哀乐,进而创造美的生活。对学生的美育不能仅限于课堂,语文知识无处不在,美育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经常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接触大千世界,扩大他们的审美领域,寻找写的素材,从而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情趣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情的启迪。语文教学要做到与美育的结合,应着眼以情感去渗透;以研读去领悟;以巧读去体验的手段使学生身受感染,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