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浅论

【作者】 杨爱珍

【机构】 贵州省松桃县大兴镇银岩村完小

【摘要】小学数学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逼着付钱认为:首先让学生上讲台上课,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计算能力;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编题,在整理归纳中提高计算能力,再其次让学生学会反思,在不断的自笔者改正中提高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思维发展
【正文】
  在进行和实施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计算板块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口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常识和探索,让学生做老师,让学生编题目。在“如何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计算能力”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让学生上讲台上课,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试验本)第一单元“复习与提高”中,四则运算和整数运算性质这些内容学生已初步有所了解,鉴于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缺乏新鲜感,笔者想到了充分放手,以学生为主,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一个个学生走上讲台,争当小老师,互帮互助。
  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的内容时,以小组为单位,轮到上课的学生非常认真地进行准备,生怕输给其他同学。先是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上网搜集了五个福娃的名字和图案,互相交流了有关现代奥运会的有关知识,做到自己心中有数。然后在上课时通过介绍这部分知识一下子就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了“过五关”的环节,做对一道计算题并讲出注意事项就算过一关,奖励一个福娃的图案,把计算和生动的情景顺利结合了起来而老师没想到的是这几个上课的学生还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用到了以前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得到的三字诀:一看(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点),二想(想清用哪条运算定律),三算(算出结果),把它改编为:一看(看清数据,运算符号的特点和括号的位置),二想(想清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运算),三算(算出结果)。整堂课学生积极投入,最后还加上了“查”这一环节,学生自己归纳出板书:“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异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圆括号,再算方括号。”这对其他同学是一次示范,一个促进,也反映出我们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运用数学知识中的相似点,进行知识的迁移,主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虽然学生的表现还显得非常稚嫩,需要老师的“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也表现了学生“会想”,“会说”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预习能力。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全体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及计算中的易混淆之处有了进一步辨认,相关的计算错误也就大为减少了。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编题,在整理归纳中提高计算能力
  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课本(试验本)第二单元小数加减法教学时,笔者们发现学生在相关计算上错误不断,怎么办呢?笔者想到了让学生搜集自己平时做错过的题目,进行改编,以改错的形式进行一次复习,从而在整理归纳中提高计算能力。
  如有的同学编的题目是“6.8+2=7”,突出了计算中最基本的相同数位要对齐,不同数位上的数,其计数单位不一样;有的同学编的题目是“9.27—0.73:10”,这题强调审题要仔细,看清楚运算符号:有的同学编的题目是“1.86+8.24=10”,这题凸现了容易忽视的进位问题,学生编的这三题有个共同点,即受“凑整”的思维定势影响这提醒笔者们注意在巧算简算的学习中,不能片面强化“凑整”的训练,要防止其负面影响,计算中更重要的是基本的运算规则有的同学编的是“11.36一(83.78—8.64)一1.22”,这题把整数的一些巧算方法都正确地用上了,出得较好:有的同学还出了一道题目是:17.5—7.5+2.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算,也可以变序,但不能做成17.5一(7.5+2.5),这样减去的数就比原来多了,提醒大家看清运算符号和数据的特点,别轻易上当。
  还有同学动员家人一起参与,通过去超市调查编出的题目:小亚去超市购买了光明牛奶33.60元/箱;乐事薯片8.90元/包;德芙巧克力18.10元/袋;文具盒16.40元/只;篮球23.O0元/个。
  这道题引起了全班同学非常大的兴趣,是计算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实例。
  这样的一堂课,内容完全来自于学生本身,学生始终兴致勃勃,积极参与,争先恐后地去解决自己或是他人在计算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使他们在不断地改正,归纳整理中得到提高“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计算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清晰,整合的过程
  三、让学生学会反思,在不断的自笔者改正中提高计算能力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数学学习中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方法进行检验,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这种现象在计算上尤其明显。
  笔者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做老师,自己编题目”,就是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自己上课,编题的效果,使学生在不断的改错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有位同学从小就是个“小马虎”,计算错误是他身上一个“顽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父母给他做了大量的计算题,但收效甚微,在自笔者编题的活动中,他在老师的启发下仔细分析了平时作业中的错误,发现自己在进退位加减法上的错误较多,口算能力欠缺,而且从不验算,他将自己这方面的错题摘录并做了展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着重训练口算能力,在做笔算时经常验算,正确率大为提高,效果相当好。
  作为老师,笔者们更应教学生学会反思,如学会为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平时主动积累一些典型的易混淆题,失误题等;学完简便运算要多记录好的解法,注意相关性质,法则运用的合理性等;有的学生针对“抄错题”制定出“轻声读”,“指着看”的方法:对进退位的错误提出要加强估算和验算;对计算结果中漏“0”的错误采取“看尾数和看位数”的方法:对计算方法易混淆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对比训练。
  养成反思的习惯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又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还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有效地对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进行反思如果教师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关键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当一个学生有兴趣了,就会主动去参与,激发自己的潜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这也是一种真正的“减负增效”,更是笔者一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