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代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研究
【作者】 赖浩基
【机构】 广西容县十里江口中学
【摘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曾经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一百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至理名言激励着我国青少年不断自强不息。然而一百年过去了,与我国不断增强的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当今学生体质的日益衰落,可以说,中华人民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年轻蓬勃的学子又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增强学生体质,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研究课题,首先对如今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简单概述;其次,基于体育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入阐述学生体质健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以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对国家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几点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对策
【正文】
1、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际地位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在最近20年间里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却在持续下降。据2010年五年一度的学生体质监测显示,学生肥胖、近视检出率持续上升。其中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17.31%,肥胖检出率呈缓慢上升。肥胖检出率为12.26%,视力不良检出率也高达70.25%。虽然与2005年相比,如今学生身体无论在机能、耐力,还是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肥胖、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从实际工作中看,无论从数据还是实际工作中来看,学生体质情况依然令人担忧。尤其是最近层出不穷的学生因为长跑而猝死的事件,更说明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2、学生体质健康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及重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现如今,学生的体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有了密布可分的关系,人们辛苦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的更加幸福,而当前孩子的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每个家庭生活幸福。况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想工作和生活好,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做什么事情都会感觉到吃力,从而严重影响到工作,并直接体现在经济收益上,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除了影响社会发展外,学生体质对于一个国家也至关重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建设国家振兴国家的重任,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比拼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较量。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的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了自身坚强意志、培养了良好品德,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体质的降低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最终会演变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致使社会发展的停滞。学生体质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对国家的重要性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充满活力、体格强健、毅力坚强、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展现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体育锻炼时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青少年形成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增加学校体育建设,不断提高学生自身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对策建议
3.1设置休闲娱乐化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受到应试教育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新形势下,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当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包括教学内容终身化、生活化、个性化、社会化、实用化。这就需要学校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体育项目、尤其是学生热衷的传统项目,以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娱乐又健身功能的作用。例如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山地自行车、野外生存、攀岩、登山、轮滑等陆地野外定向运动,以及滑水、垂钓、划船、游泳等水上潜水运动。这些项目有的是考验智力和体力的、有的是培养探险与毅力的,有的是纯粹的休闲娱乐,有的是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总之,经过以上种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学生们可以在轻松、自由、主动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娱乐、健身、提高、发展的目的,并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中扩展了人脉,培养了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缓解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促进身心的同步的健康发展。
3.2转变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当前体育教育模式较为滞后,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从谈起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为此,学校体育教学应大力推行三个自主的教学模式,所谓三自主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自由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要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与练习方法方面的的指导,以提升学生自学与自练的素质。另外,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要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沟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确保体育活动中有实际的活动密度与强度方面的要求,在活动中积极进行以轻器械为主的大密度、小强度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此外,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耐力项目以及利于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体育活动内容,例如1000m等长跑项目改造成跳绳比赛、体操等趣味性的定向运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乐此不彼。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从校园开始到大学毕业都会伴随学生,可以说体育课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可是大多学生离开校园后就不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也有一些学生是在走上社会后不知道如何去锻炼,更无法教育下一代如何进行体育锻炼。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体育在开展体育活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意识,给学生传授科学的身体健身方法,使其在离开学校后依然可以不间断进行体育锻炼,为其今后健康的工作、生活,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也利于将科学、良好的运动习惯传递给小一代,真正达到逐步提高国民体质的目的。
3.3创新学校体育评价方法与考核标准
在分数观念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下,学校要根据体质健康促进标准,制定创新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在评价与考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定,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体育锻炼且必须要经常锻炼才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在分数的激励中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4、结语
曾经,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歌词激励了无数前辈前仆后继抵御外侵的中华儿女。如今,我国学生臃肿的身体和沉重的步伐成了新的危机,无法跟上经济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薄弱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协同一致共同努力,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断提高全民族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屹立世界之巅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2,9(5).
[2] 陈海燕,杨燕,吴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应对措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2年7月第34卷.
[3] 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9(1):21-23.
[4] 徐婧.从健康角度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J].科技信息,2009(3):126.
[5]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6]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际地位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但在最近20年间里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却在持续下降。据2010年五年一度的学生体质监测显示,学生肥胖、近视检出率持续上升。其中低体重和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17.31%,肥胖检出率呈缓慢上升。肥胖检出率为12.26%,视力不良检出率也高达70.25%。虽然与2005年相比,如今学生身体无论在机能、耐力,还是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肥胖、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从实际工作中看,无论从数据还是实际工作中来看,学生体质情况依然令人担忧。尤其是最近层出不穷的学生因为长跑而猝死的事件,更说明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2、学生体质健康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及重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对社会、国家的影响
现如今,学生的体质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有了密布可分的关系,人们辛苦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的更加幸福,而当前孩子的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每个家庭生活幸福。况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想工作和生活好,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假如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做什么事情都会感觉到吃力,从而严重影响到工作,并直接体现在经济收益上,甚至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除了影响社会发展外,学生体质对于一个国家也至关重要。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建设国家振兴国家的重任,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比拼主要体现在学生之间的较量。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不由自主的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了自身坚强意志、培养了良好品德,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学生体质的降低不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最终会演变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致使社会发展的停滞。学生体质健康,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对国家的重要性
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充满活力、体格强健、毅力坚强、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展现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想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体育锻炼时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它对青少年形成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增加学校体育建设,不断提高学生自身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对策建议
3.1设置休闲娱乐化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受到应试教育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新形势下,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应当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的需求,包括教学内容终身化、生活化、个性化、社会化、实用化。这就需要学校充分考虑自身条件、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体育项目、尤其是学生热衷的传统项目,以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娱乐又健身功能的作用。例如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包括山地自行车、野外生存、攀岩、登山、轮滑等陆地野外定向运动,以及滑水、垂钓、划船、游泳等水上潜水运动。这些项目有的是考验智力和体力的、有的是培养探险与毅力的,有的是纯粹的休闲娱乐,有的是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总之,经过以上种种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学生们可以在轻松、自由、主动的学习环境中达到娱乐、健身、提高、发展的目的,并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中扩展了人脉,培养了团队意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缓解学习与生活的压力,促进身心的同步的健康发展。
3.2转变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当前体育教育模式较为滞后,无法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从谈起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为此,学校体育教学应大力推行三个自主的教学模式,所谓三自主指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自由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法要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与练习方法方面的的指导,以提升学生自学与自练的素质。另外,在开展体育活动中,要积极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沟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确保体育活动中有实际的活动密度与强度方面的要求,在活动中积极进行以轻器械为主的大密度、小强度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此外,要在体育教学中增加耐力项目以及利于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体育活动内容,例如1000m等长跑项目改造成跳绳比赛、体操等趣味性的定向运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乐此不彼。
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从校园开始到大学毕业都会伴随学生,可以说体育课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可是大多学生离开校园后就不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也有一些学生是在走上社会后不知道如何去锻炼,更无法教育下一代如何进行体育锻炼。针对这些问题,学校体育在开展体育活动、传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意识,给学生传授科学的身体健身方法,使其在离开学校后依然可以不间断进行体育锻炼,为其今后健康的工作、生活,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也利于将科学、良好的运动习惯传递给小一代,真正达到逐步提高国民体质的目的。
3.3创新学校体育评价方法与考核标准
在分数观念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下,学校要根据体质健康促进标准,制定创新的评价方法和考核标准,在评价与考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家长评定,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体育锻炼且必须要经常锻炼才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在分数的激励中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4、结语
曾经,义勇军进行曲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歌词激励了无数前辈前仆后继抵御外侵的中华儿女。如今,我国学生臃肿的身体和沉重的步伐成了新的危机,无法跟上经济社会快速前进的步伐。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薄弱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协同一致共同努力,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断提高全民族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屹立世界之巅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与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2,9(5).
[2] 陈海燕,杨燕,吴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应对措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2年7月第34卷.
[3] 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9(1):21-23.
[4] 徐婧.从健康角度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J].科技信息,2009(3):126.
[5]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6]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