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吟诵经典诗词 传承民族文化

【作者】 高文武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港上镇中心小学



【正文】      习近平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是的,从汉语言文字里直接生长出来的中华诗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但同时作为精神文明的一种方法和工具,她又涵养了中华民族的诗性思维、人生智慧和人格操守。考察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我们发现中华诗词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中华诗词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它们理应归入我们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今天,我们吟诵经典诗词,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的意义。
  其一,可以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中华诗词从最初上古时诗的萌芽到《诗经》、《楚辞》的出现,就确定了以天地为经纬的坐标系,形成了质朴、典雅、大气、高贵的精神品格。中华诗词以她特殊的文学样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完美着社会良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诗词中体现得非常饱满。这种民族精神,这种传统文化,它不是通过说教的形式讲述给我们,而是通过感性的方式,通过诗的语言,自然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读之,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滋润,受到感化。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诗圣杜甫是其代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这条主线,不说他的代表作品“三吏”“三别”,单从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我们就能体会出朝廷军队收复失地后诗人的欣喜若狂。当年,流落到大后方的诗人冯至等,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不禁齐声诵读了这首唐诗。无疑,杜甫这首诗表达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
  让我们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从王昌龄的这首诗出现后,“冰心玉壶”的意象,就成为后世人品高洁的文化符号。从这些诗里我们看到,清洁的精神是人们最高的品德追求。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那些豪迈沉郁的诗篇,无不沸腾中华儿女的热血,燃烧民族的爱国激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民族气节,是一把正骨尺,一颗定心丸,不知校正了多少人生航向,在国家尊严与个人生死考验面前,凸显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谭嗣同赋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他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
  其二,可以传承民族美德,汲取民族智慧,丰富审美体验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念、审美、伦理都是通过传统诗歌传承下来的。中国没有圣经,只有诗经。中华诗词帮助人们创造和建立了一个“诗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这也就是我们的民族为什么那么热爱脚下的土地,那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诗性因素,也是中华民族青春常在的诗性因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民族的文化意识,深植在国民的温馨记忆里。再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在古典诗歌里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不妨读一读孟郊的《游子吟》,读一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读一读李白的《长干行》,相信,其中真挚、质朴的美丽情感会打动我们每一位读者。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包含了中华民族智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诗,激励一代又一代奋发有为的华夏儿女,去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这首《庐山》,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眼界。它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钻牛角尖,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道理。
  优秀的古典诗歌把古人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所能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差不多都写到了,而且写得都非常精彩,值得我们潜心体会,反复诵读,进而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读《春江花月夜》,我们能领略到一种美不胜收的春江月夜的自然景色;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们能体会到一种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动人的思乡之情;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朋友深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能领略到壮观雄奇的塞外风光。
  其三,可以体会到中国语言的音韵之美
  读“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读许许多多的唐诗,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抑扬顿挫、音韵和谐之美。唐诗,当初好多是能配乐歌唱的,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唐诗是吟唱的。由此,不难看出唐诗的音韵之美。我们再来读一首宋词: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从这首词中,我们能充分感受词的音韵之美。“一剪梅”这一词牌的一般格式为: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这首《一剪梅》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四字叠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及“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文字优美,色彩清丽,词中见画,别有韵味。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也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诗词是中华美德的艺术体现。中华诗词的魅力在于它是以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培养贤德君子,实现世界大同为目标的人文化成的艺术。中华诗词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留存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得到当代人的尊重与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和传承,深耕与厚植国学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