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 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梁 乔
【机构】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人文社科部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怎样更好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需要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去探索、去实践。【关键词】任务型教学;高职英语听说能力;应用研究;任务设计原则;启示与反思
【正文】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介绍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将课堂的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语言教学观点最早是由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在1962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的《思维和语言》一书中提出的。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开展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国语言教学领域也开始呼唤教学的人性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与之相符合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实施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提出 “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另外,高等学校基础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教育部,2000:5)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以及情景。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人际交往,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进行任务设计,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语言与情景真实的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习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活动要有针对性。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全体学生参加,而不能仅仅让能力和水平较好的学生参加。由于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习活动应形式多样,通过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四)连贯性原则。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依属于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活动具有激励性。我们所设计的活动结果应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保证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相应的经验。
在这些设计原则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的基本步骤如下:
1. Leading –in / Warming 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2. Pre –task: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
3. While-task:设计数个子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
4. Post-task: 小组向班级报展示任务完成的情况。
5. 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6. Homework:根据课堂任务,以个人或小组做相关任务。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听说能力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听说过程是口头表达和理解的交际过程,听是说的基础,是人们获取语言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而说是口头表达思想,复用式和活用式的语言输出过程,是听的延续,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但目前高职学生由于受到中小学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入学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尤其体现在英语听说方面,听不懂和不敢开口,缺乏与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任务型教学模式无疑是目前可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实例
以“Talking Face to Face”(选自高教社《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三单元《Road Signs and Commuting》)为例: 在Leading –in阶段我们先以不同的方式引入问路和指路的表达,可以是图片、地图,也可以一段录音。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具体的任务就是要学会问路和指路的表达。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呢?在Pre –task阶段我们向学生介绍关于问路、指路的大量语言信息(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在While-task阶段,我们就下达这样一个听说任务:给学生一张地图,创设一个情景——假设Tom同学在地图上的某个位置,要去到另外一个地方,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询问路人。老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问路、指路的对话录音,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仿照录音里面听到的内容,结合之前学到的关于问路、指路的语言信息编写一段对话,内容围绕问路和指路。在Post-task阶段,让学生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问路者和指路者)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话。这样,以这个情景为切入点,把语言信息运用于听说中,既达到了操练语言点,又达到了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
四、在实践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科学分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同质的方式分组,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好、优、差生的科学搭配,缩小班级中学生差距,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把握难易程度,对每个单元话题的提出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增强任务的可操作性,让学生既不觉得任务难以完成,又不觉得任务过于简单而达不到通过操练听说掌握语言点的目的。
(三)尽量创设真实性教学内容,因为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让学生先在真实的情境中无意识地接触语言材料,体会语言的交际过程,然后再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使之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最新的、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
(五)任务型教学需要任务的连贯性。从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使所有的活动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有层次的过程。
(六)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权威和主宰,教师的身份将从以往的课堂“主要演员”转变为更有挑战性、更为积极的“总导演”,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教师不仅是任务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交际伙伴。
(七)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结合起来。如果只侧重于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很难评价出一个学生真正运用语言能力的水平。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怎样更好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需要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去探索、去实践。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介绍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将课堂的教学目标真实化、任务化,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语言教学观点最早是由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在1962年由剑桥出版社出版的《思维和语言》一书中提出的。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开展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国语言教学领域也开始呼唤教学的人性化、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与之相符合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实施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提出 “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另外,高等学校基础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教育部,2000:5)也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以及情景。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人际交往,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进行任务设计,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语言与情景真实的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增强学习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活动要有针对性。所设计的活动应适合全体学生参加,而不能仅仅让能力和水平较好的学生参加。由于学生的语言学习风格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学习活动应形式多样,通过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四)连贯性原则。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依属于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活动具有激励性。我们所设计的活动结果应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保证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相应的经验。
在这些设计原则下,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的基本步骤如下:
1. Leading –in / Warming up Activities for interest
2. Pre –task: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
3. While-task:设计数个子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
4. Post-task: 小组向班级报展示任务完成的情况。
5. Check: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
6. Homework:根据课堂任务,以个人或小组做相关任务。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听说能力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听说过程是口头表达和理解的交际过程,听是说的基础,是人们获取语言知识和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而说是口头表达思想,复用式和活用式的语言输出过程,是听的延续,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但目前高职学生由于受到中小学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入学后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尤其体现在英语听说方面,听不懂和不敢开口,缺乏与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任务型教学模式无疑是目前可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实例
以“Talking Face to Face”(选自高教社《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三单元《Road Signs and Commuting》)为例: 在Leading –in阶段我们先以不同的方式引入问路和指路的表达,可以是图片、地图,也可以一段录音。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具体的任务就是要学会问路和指路的表达。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呢?在Pre –task阶段我们向学生介绍关于问路、指路的大量语言信息(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型)。在While-task阶段,我们就下达这样一个听说任务:给学生一张地图,创设一个情景——假设Tom同学在地图上的某个位置,要去到另外一个地方,但他不知道该怎么走,于是询问路人。老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问路、指路的对话录音,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仿照录音里面听到的内容,结合之前学到的关于问路、指路的语言信息编写一段对话,内容围绕问路和指路。在Post-task阶段,让学生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问路者和指路者)展示自己编写的对话。这样,以这个情景为切入点,把语言信息运用于听说中,既达到了操练语言点,又达到了提高听说能力的目的。
四、在实践过程中,任务型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我们得到一些启示与思考
(一)科学分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同质的方式分组,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好、优、差生的科学搭配,缩小班级中学生差距,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把握难易程度,对每个单元话题的提出需要经过反复讨论,增强任务的可操作性,让学生既不觉得任务难以完成,又不觉得任务过于简单而达不到通过操练听说掌握语言点的目的。
(三)尽量创设真实性教学内容,因为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让学生先在真实的情境中无意识地接触语言材料,体会语言的交际过程,然后再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使之更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最新的、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形式。
(五)任务型教学需要任务的连贯性。从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环环相扣,互相依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使所有的活动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有层次的过程。
(六)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权威和主宰,教师的身份将从以往的课堂“主要演员”转变为更有挑战性、更为积极的“总导演”,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教师不仅是任务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交际伙伴。
(七)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应结合起来。如果只侧重于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很难评价出一个学生真正运用语言能力的水平。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怎样更好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于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需要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去探索、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