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研究

【作者】 保 雅

【机构】 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

【摘要】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更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改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学生初步掌握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对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
  一、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例题讲解,再进行针对性练习,随后教师结合练习中存在问题进行巩固辅导。更多的教师选择题海战术,有效解决了应试的问题。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题型的题目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答题正确率是比较高的,但是题型一旦发生些许变化,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举一反三,无从下手。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小学生智力有限,思维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只能当反复多次阅读题目才能理解,迟迟不能动笔答题,严重影响了答题效率。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智力有限,理解能力不足导致;另一方面是由孩子们思维能力差异性所决定的。
  二是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分析问题的意识不足。一些学生拿到题目不认真分析,而是追求速度进行题目的运算,却忽视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性步骤——分析问题,思维逐渐机械化。
  三是数学课程枯燥,孩子们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投入学习的精力以及学习效果。相对于自然、音乐等课程,数学课程相对比较枯燥,加上错题率的提升,有的孩子会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具体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最大程度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要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不能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
  二是要引导学生感知题目。数学题目是由条件信息、目标信息与运算信息组成的。在我们答题前,需要对问题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教会孩子必须要字句认真阅读,不能含糊不清。我们在让学生接触题目时,需要引导学生感知问题中的文字描述与图形符号信息,了解已知条件和对解答问题有用的元素,然后进一步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快速将所知的条件与信息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养成学生能够概括与归纳信息的审题习惯。
  三是用好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培养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教材里,有一些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为我们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三、教师自身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是深入解读,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教材中一些情境平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那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困于狭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开发,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的数学活动,那么我们的学生便能在短时间里学习到最有价值的知识,这肯定是一节高效率的课。我们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
  二是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策略。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我们还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是要注重课堂评价。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既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能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丹. 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过程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5
  [2]刘兰英.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赵冬臣.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