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 赵立荣
【机构】 陕西省长武县地掌镇剡河完小
【正文】 当前农村小学面临许多困境。一是自然条件差,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二是留守儿童多,学生的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发展仅靠学校教育支撑;三是农村小学教师知识更新慢,教学方法单一;四是农村学生信息量少,阅读量少,对外部事物感知乏力,这都无一不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也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此,综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突破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唯有选取适应农村孩子现状与特点来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变成有效课堂,使学生都能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并能培养学生具有后续发展的动力,为孩子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创造动力。我认为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以以下几方面做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开拓思维空间,创新学习模式,实现教育理想。
一、重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开阔,没有对比联想的意识。因此语文课堂要重在引导,使孩子喜欢语文课的学习,明确语文课的特点,了解语文学科的包容性及它的工具性、知识性。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借助语文插图,为孩子编织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情景,让孩子感同身受,能体会到乘一叶轻舟,荡漾在碧水青山中的别样心情,诸如此类描写壮丽山河、美丽图景的文章,都能使孩子们身处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产生乐于一游,并有兴趣了解并发现景色之美,山河之秀,这样就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加上老师不断点拨、引导,孩子们就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与文本融为一体,便能深刻体会文章内涵,身心也会受到陶冶,学习效果肯定会高效而清晰,感受也会更真切。
二、 降梯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亲和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有时候与学生的知识阅历相距较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候就要降低梯度,让学生觉得课文中所叙述的和自己生活中的所见事物相类,从而就会亲近它,并试图去了解它,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画杨桃》,课文中介绍的这些水果孩子们都没有见到过,不明白它们,这时候,我就让他们去了解这是一种水果,就像我们平常见到的草莓、桃子,然后依据这样的认识,讲解文本中的具体描述,使孩子们弄清楚它们的区别,再认真研读文本,知道文中叙述的杨梅色、形、味,杨桃在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形状,逐步理会描写水果、植物的方法,主要是认真观察,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直观清楚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写出它的特点。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再不会产生遥远的感觉,就觉得其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身特点,只要能明明白白认识到,就不会是陌生的。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中语文知识的怯惧心理,从而愿意接近语文,去主动的学习、感触,达到理解并在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知识。
三、 强基础,发展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字词关不过,语文学习就很难进行,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造句等区分字形、字义,掌握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多义词、多义字的区别以及用法,并能在交际与学习中灵活运用。
字词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们能将字词牢固掌握,这时就要教给孩子会联想,会识记,区分音形义。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重要材料,一点也不能忽视,在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字词加减法、联想法,由基本字词去识记更多的字词。如:尤——龙——优——犹……等,这样孩子们的词汇量丰富了,就不会觉得说话困难,表述障碍,孩子们就会乐于交流,久而久之,随着语文知识积淀的丰富,语文学习也就会上心,想象力也会丰富起来,在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形成知识的海洋。就不会只是一个个无生命的字词,孩子们就会赋予它们生命,孩子们心中也就形成了激情满怀的波涛大海,平时习作交际就会手到擒来,出口成章了。语文课堂也就充满活力,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 拓思路,加深学生学习的理解力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常感古诗词难以理解,掌握起来有较大困难,往往望而生畏,对古诗词退避三舍,常常只是笼统的记住句子,难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深远意境。
在古诗文教学前,对学生详述时代背景,并详细讲解作者的生平,让孩子对古诗文创作的意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然后针对古诗文中难点的词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白古诗文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它和我们现代的文学是相通的。
五、 提技能,锻炼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语文学习并不仅限于一篇、一句的学习,其目的使获得语文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具有创新学习能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及发展中才有持续性,才有助于个人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也才有利于大语文观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利用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重点,从而达到理解文本传递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思想,如:《詹天佑》一课,要让孩子通过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明确詹天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都是创新之举,从而明白这一课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詹天佑是如何建造京张铁路的,而更要孩子明白的是在当时条件下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对帝国主义的回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并树立为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重语词句来把握,也可以通过学习重点语段来切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开拓进取精神,通过熟读课文,通过字里行间理解文本所包含的哲理与思想,能紧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呼应,理解文本所呈现的客观,升华主题,提炼中心,使文本所需要阐发的思想能被理解、能被发现。发掘出了文本的深厚底蕴就等于了解并吃透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就能掌握这种方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异常复杂,但是有一样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要将语文知识学透彻,悟清楚,然后加上不断的研读、发掘就能将语文课堂的知识融汇贯通,语文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提升,语文能力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落到了实处。
主题词:
针对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与发展,从重引导、降梯度、强基础、抓思路、提技能五个层面分别探索了增强源动力、增加亲和力、发展想象力、加强理解力、锻炼创造力五个方面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学习、掌握、理解并熟练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致力并关注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向这方面努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回落到实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得到很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语文课堂定会异彩纷呈,会呈现出一派和谐、乐观、生动、有趣的动人场景。
作者简介:赵立荣,男,1969年11月生,大学本科,语文一级教师,1988年7月毕业于彬县师范参加工作,现任教于长武县地掌镇剡河完小。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学相继取得专科、本科文凭,一直在山区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教学。
一、重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
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开阔,没有对比联想的意识。因此语文课堂要重在引导,使孩子喜欢语文课的学习,明确语文课的特点,了解语文学科的包容性及它的工具性、知识性。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借助语文插图,为孩子编织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情景,让孩子感同身受,能体会到乘一叶轻舟,荡漾在碧水青山中的别样心情,诸如此类描写壮丽山河、美丽图景的文章,都能使孩子们身处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从而产生乐于一游,并有兴趣了解并发现景色之美,山河之秀,这样就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加上老师不断点拨、引导,孩子们就会随着作者的笔触,与文本融为一体,便能深刻体会文章内涵,身心也会受到陶冶,学习效果肯定会高效而清晰,感受也会更真切。
二、 降梯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亲和力
语文课本中的文本有时候与学生的知识阅历相距较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候就要降低梯度,让学生觉得课文中所叙述的和自己生活中的所见事物相类,从而就会亲近它,并试图去了解它,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画杨桃》,课文中介绍的这些水果孩子们都没有见到过,不明白它们,这时候,我就让他们去了解这是一种水果,就像我们平常见到的草莓、桃子,然后依据这样的认识,讲解文本中的具体描述,使孩子们弄清楚它们的区别,再认真研读文本,知道文中叙述的杨梅色、形、味,杨桃在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形状,逐步理会描写水果、植物的方法,主要是认真观察,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直观清楚记录下来,这样就能写出它的特点。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再不会产生遥远的感觉,就觉得其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身特点,只要能明明白白认识到,就不会是陌生的。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中语文知识的怯惧心理,从而愿意接近语文,去主动的学习、感触,达到理解并在生活中去运用所学知识。
三、 强基础,发展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字词关不过,语文学习就很难进行,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强化学生记忆,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造句等区分字形、字义,掌握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多义词、多义字的区别以及用法,并能在交际与学习中灵活运用。
字词教学的关键是让孩子们能将字词牢固掌握,这时就要教给孩子会联想,会识记,区分音形义。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重要材料,一点也不能忽视,在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字词加减法、联想法,由基本字词去识记更多的字词。如:尤——龙——优——犹……等,这样孩子们的词汇量丰富了,就不会觉得说话困难,表述障碍,孩子们就会乐于交流,久而久之,随着语文知识积淀的丰富,语文学习也就会上心,想象力也会丰富起来,在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形成知识的海洋。就不会只是一个个无生命的字词,孩子们就会赋予它们生命,孩子们心中也就形成了激情满怀的波涛大海,平时习作交际就会手到擒来,出口成章了。语文课堂也就充满活力,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四、 拓思路,加深学生学习的理解力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常感古诗词难以理解,掌握起来有较大困难,往往望而生畏,对古诗词退避三舍,常常只是笼统的记住句子,难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深远意境。
在古诗文教学前,对学生详述时代背景,并详细讲解作者的生平,让孩子对古诗文创作的意境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然后针对古诗文中难点的词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白古诗文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它和我们现代的文学是相通的。
五、 提技能,锻炼学生学习的创造力
语文学习并不仅限于一篇、一句的学习,其目的使获得语文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发展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具有创新学习能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及发展中才有持续性,才有助于个人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也才有利于大语文观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利用理解重点词句,把握文章重点,从而达到理解文本传递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思想,如:《詹天佑》一课,要让孩子通过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明确詹天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都是创新之举,从而明白这一课不仅仅是让孩子们了解詹天佑是如何建造京张铁路的,而更要孩子明白的是在当时条件下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对帝国主义的回击,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并树立为中华而努力读书的决心。
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重语词句来把握,也可以通过学习重点语段来切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开拓进取精神,通过熟读课文,通过字里行间理解文本所包含的哲理与思想,能紧随作者的笔触,走进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呼应,理解文本所呈现的客观,升华主题,提炼中心,使文本所需要阐发的思想能被理解、能被发现。发掘出了文本的深厚底蕴就等于了解并吃透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就能掌握这种方法并应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异常复杂,但是有一样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要将语文知识学透彻,悟清楚,然后加上不断的研读、发掘就能将语文课堂的知识融汇贯通,语文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提升,语文能力就会得到锻炼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落到了实处。
主题词:
针对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就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与发展,从重引导、降梯度、强基础、抓思路、提技能五个层面分别探索了增强源动力、增加亲和力、发展想象力、加强理解力、锻炼创造力五个方面的方法,促使学生达到学习、掌握、理解并熟练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致力并关注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向这方面努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回落到实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得到很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语文课堂定会异彩纷呈,会呈现出一派和谐、乐观、生动、有趣的动人场景。
作者简介:赵立荣,男,1969年11月生,大学本科,语文一级教师,1988年7月毕业于彬县师范参加工作,现任教于长武县地掌镇剡河完小。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学相继取得专科、本科文凭,一直在山区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