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
【作者】 李玉萍
【机构】 新疆石河子134团小学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高效课堂,要努力奏好“三部曲”:即弄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研究“怎么教”和怎样做到有效高效;反思“教得怎样”和不断总结教学的“得”与“失”。【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三部曲”
【正文】
避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高效,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职责所在,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而实现有效、高效呢?我的实践和经验是:奏好“三部曲”是建构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关键。
奏好“第一部曲”——弄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
弄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清楚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的做法和体会:
一是通过研读“课标”,明确学段教学目标。比如,拿小学阅读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但各学段有所侧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重点是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中年级的重点是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
二是通过细读“文本”,明确课文教学重难点。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学要实现每节课都有效、高效的追求,应该采取“一课一得”的策略,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日积月累。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和关键是要细读“文本”。这是因为,文章不光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情感智慧的结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罢,两者都融合在文本之中,只有熟读、细读、深读文本,同时注意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有人说,细读“文本”是最好的“备课”策略,是定准重难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记得小时候读《水浒传》,常常因为担心书中英雄人物的命运,在“且看下回分解”中忘记了吃饭;又常常因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开枪打虎”、“倒拔垂杨柳”、“李逵战张顺”等情景而夜不能寐。读书读到情系书中人、脑现书中景的地步,还需要别人分析讲解吗?所以我在开始教语文以后就曾对学生说过,看影视剧《水浒传》,不如打开自己的脑屏看《水浒》书,因为脑听《水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教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比如,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好像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了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当我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我引导学生读得落泪的时候,还需要告诉学生:小梁的心情十分难过吗?还需要告诉学生:老班长吃鱼骨头是舍己为人吗?还需要老师分析什么是“失声”和“哽咽”吗?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读这句话时是轻松愉快的语气,教师就是作再细致地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梁内心痛苦而复杂的感情,也无法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
记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此,我的做法和经验是,以教材为本,练习阅读能力;借助文本,培养习作能力,这就是一种有效地读写结合、迁移贯通。其中凭借的最好办法就是师生都要细读“文本”。比如,我曾细读课文《扬氏之子》时,想起了“朱氏之子”、“侯氏之子”,觉得很有意思。课堂教学中,带着我读课文的感受,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也获得了“余氏之子”、“牛氏之子”的独特体验。由此及彼,顺势而学,不少学生仿写出了自己的习作。细读文本之中自然会形成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也是迁移贯通。再如,细读课文《再见了,亲人》,自然会产生“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样一种感情。随着细读文本的感受积累和体验丰富,教学策略和意图也就逐渐明晰形成,一个统领课堂教学全局的问题成熟出炉:为什么说小金花、大嫂、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反复读书、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就能突出、难点就能突破,效率就自然很高。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我经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逐渐产生了类似的感悟:读中自有情和趣,读中亦有策与略。教师手中的教学参考资料只能是一个借鉴、参考而已,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才是谋划教学实施策略的前提和关键。
奏好“第二部曲”——研究“怎么教”和怎样做到有效高效
研究“怎么教”,就是为达成已确立的具体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把“一课一得”教学思想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我的经验是,教师要依据不同的课型和课文类别,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重点研究如何选用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特别是要思考如何通过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就拿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来说,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关于教学事件线索类课文。由于这类课文主要是记叙文中以记事为主和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而这类课文中一般都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线索清楚,事件明白,人物特点鲜明,表达主题突出。所以,教学这类课文,我一般采用“初读课文,粗知事件→再读课文,理清线索→深读课文,感悟内容→互动探讨,明确主题”这样的结构模式和策略方法。比如,《争吵》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教学时,为有效引领学生把握课文基本要素、弄清文章记叙线索,理解文章表达的基本主题,我采用从课题质疑入手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在什么地方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在学生初读感知、弄清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重点句子、段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表达主题。有效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策略:一是要抓住事件线索,弄清故事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顺藤摸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明白事件(故事)中体现了(反映了)什么主题,实质是要弄清事件(故事)与主题(主旨)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
二是关于教学景美情深类课文。这类课文主要指部分诗歌和抒情散文,其主要特点是既描写景物优美,又在景中(或事中)寄情。比如,散文《荷花》、《黄山奇石》、《我爱故乡的杨梅》、《观潮》等,诗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等,作者是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受家乡的强烈情感,以及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等美好的思想境界。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我一般采用“简介背景,作好铺垫→初读感知,解析词句→美读体会,想象意境→诵读积累,适当拓展”这样的结构模式和策略方法。比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谰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结合时令(季节),我采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春天或用课件展示春天美景的方法,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我运用教师激情导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升华情感,并在“画春天”、“写春天”等活动中得到迁移运用、加深巩固。
我改革教学结构和创新教学方法的目标追求就是“五个让”:即让学生喜欢学习、能够学习、学会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建构高效课堂改革目标。
奏好“第三部曲”——反思“教得怎样”和不断总结得与失
教学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于实践经验加教学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既倡导教师个体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自主反思,同时为形成浓厚的教研文化、整体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效率,尤其提倡有组织、有制度的团队式教学反思。我担任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次期末调研考试或毕业考试后,都要采用多种反思方式来了解教学成效。比如,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习情况调查反思;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发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进行调研反思;有时还通过教师之间教学情况的互相评议来了解和反思教师的教学等,这样能够及时发现、表扬、推广教师教学的闪光点,改进、纠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反思评议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平常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测评等教学环节。教学反思评议可采取看教案、看作业、看试卷、听课、听年级师生反映、征求学生及学生家长建议意见等方式进行。
总之,奏好了上述“三部曲”,就能为建构有效、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就能抓住建构有效、高效课堂的关键和要害。
避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高效,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职责所在,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如何避免语文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而实现有效、高效呢?我的实践和经验是:奏好“三部曲”是建构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关键。
奏好“第一部曲”——弄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
弄准“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就是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清楚教学的目标要求、具体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的做法和体会:
一是通过研读“课标”,明确学段教学目标。比如,拿小学阅读教学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但各学段有所侧重,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重点是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中年级的重点是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以及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
二是通过细读“文本”,明确课文教学重难点。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学要实现每节课都有效、高效的追求,应该采取“一课一得”的策略,努力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日积月累。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和关键是要细读“文本”。这是因为,文章不光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情感智慧的结晶。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罢,两者都融合在文本之中,只有熟读、细读、深读文本,同时注意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有人说,细读“文本”是最好的“备课”策略,是定准重难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记得小时候读《水浒传》,常常因为担心书中英雄人物的命运,在“且看下回分解”中忘记了吃饭;又常常因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开枪打虎”、“倒拔垂杨柳”、“李逵战张顺”等情景而夜不能寐。读书读到情系书中人、脑现书中景的地步,还需要别人分析讲解吗?所以我在开始教语文以后就曾对学生说过,看影视剧《水浒传》,不如打开自己的脑屏看《水浒》书,因为脑听《水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告诉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感知什么、体悟什么。教师细读“文本”就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比如,课文《金色的鱼钩》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好像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了起来:‘老班长,你怎么……’”。当我读得喉头酸涩的时候,当我引导学生读得落泪的时候,还需要告诉学生:小梁的心情十分难过吗?还需要告诉学生:老班长吃鱼骨头是舍己为人吗?还需要老师分析什么是“失声”和“哽咽”吗?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读这句话时是轻松愉快的语气,教师就是作再细致地讲解分析,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小梁内心痛苦而复杂的感情,也无法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情怀。
记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此,我的做法和经验是,以教材为本,练习阅读能力;借助文本,培养习作能力,这就是一种有效地读写结合、迁移贯通。其中凭借的最好办法就是师生都要细读“文本”。比如,我曾细读课文《扬氏之子》时,想起了“朱氏之子”、“侯氏之子”,觉得很有意思。课堂教学中,带着我读课文的感受,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也获得了“余氏之子”、“牛氏之子”的独特体验。由此及彼,顺势而学,不少学生仿写出了自己的习作。细读文本之中自然会形成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也是迁移贯通。再如,细读课文《再见了,亲人》,自然会产生“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样一种感情。随着细读文本的感受积累和体验丰富,教学策略和意图也就逐渐明晰形成,一个统领课堂教学全局的问题成熟出炉:为什么说小金花、大嫂、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反复读书、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就能突出、难点就能突破,效率就自然很高。
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得好:“课文读懂了,方法也随之就有了。”我经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逐渐产生了类似的感悟:读中自有情和趣,读中亦有策与略。教师手中的教学参考资料只能是一个借鉴、参考而已,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才是谋划教学实施策略的前提和关键。
奏好“第二部曲”——研究“怎么教”和怎样做到有效高效
研究“怎么教”,就是为达成已确立的具体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把“一课一得”教学思想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我的经验是,教师要依据不同的课型和课文类别,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重点研究如何选用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特别是要思考如何通过改进教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就拿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选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来说,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关于教学事件线索类课文。由于这类课文主要是记叙文中以记事为主和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而这类课文中一般都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线索清楚,事件明白,人物特点鲜明,表达主题突出。所以,教学这类课文,我一般采用“初读课文,粗知事件→再读课文,理清线索→深读课文,感悟内容→互动探讨,明确主题”这样的结构模式和策略方法。比如,《争吵》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教学时,为有效引领学生把握课文基本要素、弄清文章记叙线索,理解文章表达的基本主题,我采用从课题质疑入手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在什么地方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在学生初读感知、弄清梗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重点句子、段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表达主题。有效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策略:一是要抓住事件线索,弄清故事的基本内容;二是要“顺藤摸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明白事件(故事)中体现了(反映了)什么主题,实质是要弄清事件(故事)与主题(主旨)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才能实现“言意兼得”的目标。
二是关于教学景美情深类课文。这类课文主要指部分诗歌和抒情散文,其主要特点是既描写景物优美,又在景中(或事中)寄情。比如,散文《荷花》、《黄山奇石》、《我爱故乡的杨梅》、《观潮》等,诗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等,作者是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受家乡的强烈情感,以及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等美好的思想境界。根据这类课文的特点,我一般采用“简介背景,作好铺垫→初读感知,解析词句→美读体会,想象意境→诵读积累,适当拓展”这样的结构模式和策略方法。比如,《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谰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结合时令(季节),我采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春天或用课件展示春天美景的方法,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我运用教师激情导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积累语言,升华情感,并在“画春天”、“写春天”等活动中得到迁移运用、加深巩固。
我改革教学结构和创新教学方法的目标追求就是“五个让”:即让学生喜欢学习、能够学习、学会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建构高效课堂改革目标。
奏好“第三部曲”——反思“教得怎样”和不断总结得与失
教学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于实践经验加教学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既倡导教师个体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自主反思,同时为形成浓厚的教研文化、整体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和效率,尤其提倡有组织、有制度的团队式教学反思。我担任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次期末调研考试或毕业考试后,都要采用多种反思方式来了解教学成效。比如,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习情况调查反思;通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发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进行调研反思;有时还通过教师之间教学情况的互相评议来了解和反思教师的教学等,这样能够及时发现、表扬、推广教师教学的闪光点,改进、纠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反思评议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平常的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测评等教学环节。教学反思评议可采取看教案、看作业、看试卷、听课、听年级师生反映、征求学生及学生家长建议意见等方式进行。
总之,奏好了上述“三部曲”,就能为建构有效、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就能抓住建构有效、高效课堂的关键和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