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文言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作者】 任 磊
【机构】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六中学
【正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
三、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四、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例如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多探索,多总结,用足用好朗读这一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朗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开窍,在读中明理,在读中陶冶情操。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
三、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四、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例如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用轻缓低调朗读,那因儿而哭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体现作者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思考,多探索,多总结,用足用好朗读这一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朗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读中开窍,在读中明理,在读中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