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作者】 谢朝敏

【机构】 贵州省贞丰县第二小学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关键词】巧妙设问;数学课堂;趣味
【正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离不开提问。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小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教师提问启发性不够,爱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一类判断性的问题,有的是没有充分预设或难度深浅不合适的“怎么样”“为什么”等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学语言机械化,对话浮浅,对学生帮助不大。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点,用有效的提问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化,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从而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帮助。 
  一、利用差错进行提问
  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片面而肤浅到知之深刻而完整,所以学习差错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差错虽然在各种不同的侧面和各种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所存在的问题,这是消极的、不好的一面。但是如果教师正视差错,认真收集,仔细分析并很好利用,则可化消极为积极。 
  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老师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位老爷爷今年(2016年)元月2日过第十八个生日,问老爷爷今年几岁?”有的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感性认识出发,马上说是“18岁”。老师又问道“那老爷爷的儿子几岁?有18岁抱孙子的么?”引起学生的哈哈大笑。这说明老爷爷今年18岁是错的。这时,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用一个恰到好处的反诘句:“不是说今年过‘第18个生日吗?’怎么会错呢?”使得学生由大笑生“大疑”而冥思苦想,“一年一个生日,过一个生日长一岁,这难道还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策动着学生的思维急速的运转。有的学生产生了“是不是老师的题目出错了?”的疑问,说明学生已从内心产生了一种寻根求源的强烈愿望。当教师说题目没有错,等上完这节课就会得到满意的答案后,大大地很高了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堂课就这样在欢快的情绪中开始了。 
  我们知道“年、月、日”这一节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也是难教的。难就难在这些知识是人人都应知道的日常生活常识,并不深奥,但前后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又不紧密。为了要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诱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位老师巧妙的利用差错、揭露差错,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这个事例说明,只要教师善于揭露并正确利用学习中的差错,学习差错就可以变成学习兴趣的激发剂。 
  二、利用悬念进行提问
  激发兴趣的途径很多,设置悬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引起激烈争论而不得其结果,对自己的看法正确与否就表示出异常关心而产生悬念时,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已经掌握体积的意义以及体积的单位的有关内容后,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时,首先出示自制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4分米、3分米,正方体的棱长是4分米。见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个形体。 
  师:这两个是什么形体?那个形体的体积大? 
  几乎每个学生都争着要发言,出现了三种答案:有的说长方体的体积较大,有的说正方体的体积大,有的则说这两个形体的体积一样大。课堂上出现小声的争论,每个学生似乎都认为自己看得准。老师适时的提出,到底谁的说法正确,等会儿我们学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后自然会知道的。 
  在这里,由于学生还未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教者巧妙的设计了3、4、5和4、4、4这两组数据,创设了数量似乎相等的模糊情境,加之每个学生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引起不同的目测结果,必然会引起争议,使得每个学生开动脑筋,急于想弄清它的究竟,从而产生了悬念。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注意和兴趣。 
  三、利用矛盾进行提问
  趣从疑处生,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处质疑,不但要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实际对比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老师要求学生“按小数的意义,分别把6角和3元5角改写成小数,应怎样表示?”学生回答0.6元表示6角;3.5元表示3元5角。老师接着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呢?这时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老师又问道,你们去商店里买过东西吗?去买东西时,看过商品的标价吗?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他买过一本笔记本6角钱,标价是0.60元。老师接着再问,0.6元和0.60元都表示6角,可是却有着不同的写法,这是为什么呢?同样,每张方凳4元,商店标价却写着4.00元,为什么也有不同的写法呢?学生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因为小数的这一重要性质还未学习。 
  “小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对今后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时相当重要的。 
  这里教者围绕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启发学生说出“0.60元也表示6角”,这就使得这种表示与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产生了矛盾。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可以激起学生悬念,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由于学生急切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能兴趣浓厚的参加到教者为他们安排的学习活动中来。 
  四、巧设陷井进行提问
  课堂气氛活跃或是平抑,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不仅要在一节课的开头,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一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的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兴趣,保持课堂活跃的气氛。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教者在学生初步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提问。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将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在许多学生举手要答时,教者有意识的让不大爱动脑筋的学生回答,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一般会回答,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o,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540o。 
  此生的回答,引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异议,她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上形成热烈的气氛。 
  很显然,这是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刚刚得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作为新知,它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开始建立。但知识的完全掌握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的。从不会或不大会应用新知到应用的比较巧妙,这一过程是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者在这里利用(也是为了纠正)学生思维方法上的缺陷,尤其是利用其认为“平分”就得“除以2”,合并就用“加”的思维定势,巧妙的设置“陷井”,激起全体学生热烈的情绪,不仅使回答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那种不大爱动脑筋,粗枝大叶的危害性,对所有学生的教育也是极其深刻的。 
  在纠正学生思维方法上的缺陷的同时,在这形象生动的提问中,也使得学生在矛盾斗争中学习,从而自觉而牢固地掌握新知、正确而热烈地运用新知。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对“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内角和总是180°”这一结论,就再也不会怀疑了。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反复比较、筛选提炼最佳提问方式,以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