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幼儿爱上美术课

【作者】 曹 曼

【机构】 新疆博湖县博湖镇双语幼儿园

【摘要】幼儿本来都是喜欢画画的,但是目前却有很多幼儿不喜欢上美术课。为此,教师要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幼儿的世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鼓励幼儿自由创作,教师要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从而让幼儿爱上美术课。
【关键词】美术课;童心;尊重个性;鼓励性评价
【正文】
  绘画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幼儿上幼儿园时,涂鸦往往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却有越来越多的幼儿不再喜欢美术课,是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对美术失去兴趣的呢?
  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真、善、美,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不断完善自我。”罗丹有句名言:“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界的美丽风光、社会的风土民俗、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儿?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引导者”而非“教导者”,教师的素质和言行举止在美术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幼儿爱上美术课,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有一颗童心
  丰子恺先生根据自己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对老师们说过这样一段话:“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才能善于与儿童沟通,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帮助和指导儿童进行绘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儿童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儿童,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的关系并能融入儿童世界的本领,要能随时进入到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切身体会到儿童的所知、所感、所想,因此作为一名幼儿美术老师只有时刻保持一颗童心,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的作品。
  但是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以教导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绘画知识和技巧,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平等对话,只有被动接受。至于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这些问题往往被忽视,教师并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也就不能真正去感受幼儿们的灵感与天赋。
  作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放下种种条条框框,带着一颗童心,和幼儿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深入了解幼儿的世界,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并得到他们的信任,才能让幼儿越来越喜欢美术课。
  二、尊重幼儿个性,鼓励幼儿自由创作
  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幼儿的脸上,这才是儿童美育的灵魂。幼儿美术教育在幼儿的童年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哪怕是在大人看来是很无厘头的,我们也要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事实上,美术活动是最凸显个性特征的活动。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差异,鼓励他们自由创作。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非常注重临摹,把简化了的图形作为某个事物的形象符号灌输给学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思维定势和表现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临摹教学严重限制和扼杀了儿童主动发现美的能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不敢大胆表现了,画出来的画没有个性,缺乏独特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尽量不要作范画,要鼓励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运用各种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儿童绘画的目地并不是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专业的美术创作并没有太大关系,教师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地向学生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去主动感受身边的美,富有创意地去表现身边的美。
  对于幼儿来说,每次美术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感受快乐、自信和成功,因此,美术教师要像尹少淳说的那样:“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尊重幼儿的个性,鼓励幼儿自由创作,让幼儿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这是让幼儿爱上美术课的第二个法宝。
  三、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
  陈鹤琴先生说过:“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图画,儿童画是随着他们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幼儿天生喜欢涂鸦,但是为什么有些幼儿后来对美术不感兴趣了呢?这与老师或家长对他们的作品评价是有密切关系的。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作品做出否定的评价,幼儿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那么他们还会有信心坚持下去吗?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用纯真的目光观察世界,大胆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对那些即使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不成熟的作品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幼儿的画里不掺杂任何虚伪和欺骗,他们的每一笔都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眼里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
  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其评价标准要比其它学科模糊得多,儿童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有差异,对眼前的世界有不同的感受;幼儿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奇特的,画中所特有的夸张变形,表达的是儿童心中的真、善、美,这也正是儿童画的特色所在。但是不少人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常采用“画得太像了,太好了”、“画得不像不好”、“这张画画得乱七八糟,我不喜欢”、“我最喜欢这张了”之类的话语来做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压抑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否定了幼儿的个性创造,被否定的幼儿就会越来越不喜欢美术课。因此,我们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画面,对儿童画的评价应注重儿童特有的绘画特点,要充分肯定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夸大他们作品中的优点,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要纵容他们的“乱七八糟”,赞美他们的“与众不同”,不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要轻易地批评和否定他们,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去体会、感受、想象和表现。如果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操之过急,一味批评,很容易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对画画产生抵触心理。
  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美术课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幼儿的大胆想象,哪怕是不着边际的,也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幼儿投入高昂的热情和精力去画画,即使最终的效果并不好,老师也要对他们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体会到画画的乐趣,从而爱上美术课。
  其实,让幼儿爱上美术课并不难,难的是让幼儿对美术的这种喜爱一直持续下去。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我们要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培养起幼儿持续浓厚的兴趣,让幼儿自己主动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杨景芝《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
  [2]吴群《儿童美术评价—真实与发展》2010年1月25日发表于桐庐教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