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作者】 朱志玉
【机构】 新疆石河子一四一团小学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让学生充分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尤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以“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进而努力向其他内容延伸。【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效率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目标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所提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问题过深,学生无法回答,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过浅,太过简单,容易导致学生浮躁,没有激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坚持“跳一跳,摘苹果”的原则来训练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阅读练习,我只训练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肯定、表扬。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年级上半学期,我便训练学生不仅要读通、读懂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进而读懂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的读懂文意,以致逐渐理解全篇课文内容,完成训练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案,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时小学生心中的迷雾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这样,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情来展开教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有效阅读,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应该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阅读同语文并行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桌进,肖红.小学语文教学法[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9).
[3]陈美荣.心理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程目标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所提要求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问题过深,学生无法回答,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过浅,太过简单,容易导致学生浮躁,没有激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坚持“跳一跳,摘苹果”的原则来训练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阅读练习,我只训练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肯定、表扬。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年级上半学期,我便训练学生不仅要读通、读懂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进而读懂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的读懂文意,以致逐渐理解全篇课文内容,完成训练要求,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案,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时小学生心中的迷雾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这样,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情来展开教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有效阅读,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应该具有针对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善待文本,确立方向,把握时机,讲求形式,真正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在阅读同语文并行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桌进,肖红.小学语文教学法[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9).
[3]陈美荣.心理学[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