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下怎样开展英语合作学习

【作者】 李宗谕

【机构】 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

【摘要】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开展英语合作学习是是实践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它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就合作模式的内涵、实施策略、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中学如何开展英语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教学
【正文】
  为了更好地适应《英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就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对中学如何开展英语合作学习进行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分为几个由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通过个体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它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它的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合作学习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在快乐中成长进步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合作学习要求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差异参与的氛围,实行集中学习、小组学习和个体学习的交替融合。同时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 第一阶段行动
  (1)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技能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合作学习的作用尚未产生认同感。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非常必要。笔者先后采取了不同措施,并交替使用。例如:
  ① 最低成绩合作法:学期初,笔者根据学习成绩,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均衡小组,让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在作业或测试中各组成绩由该组成员的最低成绩来定。该方法旨在促使各小组关心组内的每一位成员,同时也能使组内落后成员产生紧迫感。笔者经常将此方法用于单词听写以及优美句子和文段背诵等作业或测试。该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密切合作,相互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② 平均成绩合作法:为了使组内每一位成员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笔者时常将组内每位成员的成绩加起来,算出平均分,该平均分即组内所有成员的最后得分。此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小组的事是组内每个人的事,不能只依赖组内的优秀生,后进生绝不能只作陪衬,否则会影响全组成绩。
  ③ 作业齐全合作法:在完成课内外作业时,如果本组有一位同学没有完成,其他成员都要等候并协助,当全体完成后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这样做不仅解决了作业完成的效率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互相理解的品质。此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能较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因此在行动干预的初期阶段采取此方法很有必要。
  (2)体验合作魅力,激发合作动力,让合作更具持久性
  笔者尽可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魅力。
  2. 第二阶段行动
  (1)明确分工
  在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中,小组成员搭配的主要依据是学习成绩及座位编排,座位相邻的几位学生自然形成一个小组;如果某个小组学困生过于集中,再进行个别调配。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避免小组活动时学生来回走动,但却往往无法顾及小组成员在性别、能力上的平衡,容易导致部分小组成员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困生产生依赖感。为避免合作学习走形式,笔者整合学生学习能力资源,改进了原来的方法,把相邻的两个大组(一个班级通常分为四个大组)的学生重新配置,并综合学生的性别、能力、成绩三方面情况,采取每组有一位学优生、三位中等生、一位学困生的分组方法。上课时,学生只要稍作挪动或调整座位就可以开展活动,这样既能省时,又能整合资源。
  在开展合作活动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并且角色要定期轮换或调整。小组成员既合作又独立。例如,笔者经常在阅读材料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难度不大、话题较新的热点内容(如心理与饮食健康、人间真爱、交友、审美观、职业选择、理想与未来等),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每组4~5人,由组长组织,先由发音较好的学生做“播音员”,其他人做笔记;之后更换“播音员”,其他学生对照刚才的笔记内容,做问与答的准备;在听完两次后,成员之间相互提问;最后由能力较强的学生代表小组复述材料内容。这样能促使朗读的学生与做笔记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集中精力,有利于让每位成员都动起来,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2)确定内容,精心设计
  合作共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其核心是学生的合作,但仅有合作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引,否则小组合作就容易变成小组“胡”作。在第一阶段的行动干预中,由于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存在偏颇,认为只要布置了合作任务就好,至于合作的具体内容、合作方式、合作目标等诸多因素考虑甚少,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常出现因教师指令不清而导致学生迷茫、合作低效的现象。意识到此问题后,笔者决定在此阶段行动研究中增强合作目标和任务设定的清晰度,尽量减少因合作任务不明确而造成的合作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教材Module 7 Unit 9中的课后阅读材料The Good and the Bad of Online Communication时是这样设计合作目标和任务的: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学习任务一目了然,清晰具体,减少了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的被动和茫然。
  3. 第三阶段行动
  (1)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交流,达到优势互补,以解决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如果合作过于频繁,就会缺少优势互补的实质内容。没有独立思考前提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
  根据合作学习的内容、特点,先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其在小组内交流。例如,如果要发表读后感,学生必须先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下要点;在听别人的读后感时,要把其中的要点记下,以备进一步交流;完成“上周要闻回顾”的学习任务时,小组成员要在课堂上对上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进行综述,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进行分析,而且要有自己的观点,引用别人观点时也要有自己的感想。
  (2)精简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内涵
  如果一节课的合作活动过多,学生的兴趣会受到影响,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疲劳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合作的频率和合作时间的关系。一节课(40分钟)的合作活动不宜超过两次,否则效率与质量会大打折扣。充分的合作是需要时间的;没有充裕的时间,合作只会是表面化,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被老师匆忙的教学节奏给扑灭了。在备课时,笔者会在活动的内涵、难易度以及价值方面把好关,力求让活动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尽量少而精,减少合作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化。
  4. 第四阶段行动
  (1)心中有集体,眼中有个人
  为了激励小组间的竞争,笔者曾将对小组合作的评价重点放在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合作成果或取得的成绩上,但对于小组个体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关注不够。有些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很积极且有创造性,但却往往被忽视,这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在本阶段的研究中,笔者有意识地观察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争取看、听、教三方兼顾,并及时反馈。评价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只要是积极的、进步的,如积极的合作态度、有新意的观点、独特的方法、好的建议、激情的展示、不善言辞的学生有勇气发言、良好的组织能力、互相检查作业比较认真、性格内向的学生发言清晰大声,甚至书写有进步,笔者都及时表扬。表扬方式也不同,有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等。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人性化
  教师点评非常重要,除了给予学生肯定、鼓励与指出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评价,学会创新。笔者有时会集体点评,有时个别点评,有时是言语上的,有时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等。评价形式根据具体情况和对象随机而定,关键是要客观、具体及人性化。
  组内互评的具体做法是:课结束前,教师组织小组自评,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小组成员就合作过程进行反思;学生相互评价,描述成员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有什么行为是有帮助的或没有帮助的,什么行为需要保持或改变。
  评价的多元性激发了组内竞争,调动了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了一些学生依赖别人的思想,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基于新课程的特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琳,王蔷,程晓堂.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坦. 合作学习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