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作者】 徐安朝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第九中学

【摘要】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的逐渐增加,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我们已认识到青少年发展现状客观上急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发展需要心理指导和帮助, 那么,如何有效的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本文主要阐述寄宿制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1]
【关键词】 寄宿制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对策
【正文】
  引 言
  近年来,寄宿制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的一些学者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以毕节市威宁县第九中学为例,对我校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寄宿制高中学校,全校住校生达5000多人。我校的学生在学校精细化的管理中,自强、自立等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但是,对于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的环境上学,既是新奇的体验,同样也是困难的开始,他们正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大压力。虽然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的关心,但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寄宿制学生在身心上势必就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 ht
  一、 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仅仅是指身体的无病状态,只要身体没有疾病就称为健康。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不单纯是身体本身的因素,而是与社会的、心理的、情绪的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现代健康观念正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变化的结果,健康的概念不再仅仅限于生物学领域,而是与社会、心理、精神、环境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其判断标准众说纷纭,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以下四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第二,对学业有兴趣,喜欢学习;第三,情绪稳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第四,行为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2] 
  二、寄宿制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一)寄宿制高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我校的寄宿学生分别来自本县县城及各个乡镇农村。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体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1.思想品德方面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高中学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在生活中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上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品德问题。问题学生在行动中自我调控能力差,随意性比较大,容易受主观意识支配,缺乏理性,甚至经常故意违反正常的学校、班级规章制度,而且屡教不改。具体表现在上网成瘾、厌学、早恋、打架、离家出走、心理异常、性格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叛逆、经常惹事等现象的学生。
  2.学习方面 
  学习差是问题学生的突出表现。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限制了教师,更使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无人关爱的氛围中逐渐失去对学校学习生活的乐趣。学习差是问题学生的突出表现。逃课、旷课是问题学生逃避学校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学习差的学生是“问题学生”的高危人群。?
  3.人际交往方面
  问题学生常常表现为感情淡漠、孤僻、自暴自弃、逃避集体活动,他们通常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人际交往障碍。一些学生遇到挫折时,会因不满而产生愤怒情绪,并进行攻击以发泄怨气,有时将攻击的矛头指向认为造成挫折的人和物。有些学生遇到挫折后,不能正视而采取心理防卫,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自我安慰,甚至产生反常心态。有些不服从老师教诲,与老师顶撞,在同学中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并且屡教不改,成为老师的难题。
  (二)寄宿制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年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对此多有报道。近几年来,我们在学校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不少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值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 (母 )子 (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 ,出现了严重 “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我们通过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访问后,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3] 
  1.个人心理因素
  我校是新建的寄宿制高中学校,生源质量较差。随着升学压力和学习负担的逐渐增加,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面临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实。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困扰着他们,感到学业负担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行为上表现为逃学、打架、上网、谈恋爱等。
  2.家庭因素
  (1)由于现在父母离异越来越多,造成孩子性格方面的缺陷。往往表现为性格封闭、胆怯、自卑、嫉妒等偏激心理状态或者出现过于外向开放等反常行为。
  (2)学生与家人之间沟通过少产生隔阂。很多家长常以学习为重,不断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这也往往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很少和孩子进行学习以外的交流,造成孩子自责、叛逆等心理问题。
  (3)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给他们在物质上很大的满足,却忽略了其处事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子女形成了依赖思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不良后果。
  (4)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定了过高的标准,以致使孩子感到压力过大、苦闷、悲观抑郁、过度疲劳等,另外孩子受到的溺爱多、保护多,而社会适应、道德教育等相对较少,使得现在的高中生心理太脆弱,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还有一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但不从正面引导,认为学校给看着孩子,要钱给钱,只要不出事、混个毕业证就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致使孩子心灵空虚,在学校混日子,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培养能力、吸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学校十分重视智育教育,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也不鼓励学生参加,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承受能力没有很好的得到锻炼。又由于自身性格等问题使得在学校与同学的正常交往也产生或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4.社会因素:
  (1)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伴随人口日益增多,社会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一行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中学生自身也会看到,并且间接给予自己压力,造成焦虑情绪。
  (2)中学生正处在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奇言异事,心理不再那么单纯。当他们接触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时,有些学生因畏惧而变得内向起来,有时甚至不敢与人接触,而有些学生则会自暴自弃,加入到其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生随之而然的也会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5.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小、天真、活泼,可塑性强,老师、家长的话就是圣旨,但到了高中时期,自己有了主见,上大学成了学生的现实目标,教师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通向成功的领路者,因此,高中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护和帮助。但是教师如果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他们感到和初中的情况没有两样,就会大失所望。而目前高中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高考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不足,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做法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受到个人心理、学校、家庭、社会与教师的关系问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成因复杂,对寄宿制高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辅导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通过以上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要引起重视、措施得当、是可以预防的。
  三、寄宿制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一)对高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 。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方法,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持久而深远的,常常成为影响学生心理成长最直接的因素。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宽容、信任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现在知识更新很快,教师的平均年龄趋于年轻,这有助于我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要简单的评价学生的优劣。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机会和他们交往,了解学生,既要瞄准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又要锁定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缺陷,用独有的师生感情去挖掘缺陷存在的根源,并帮助他解决问题,进而产生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家长要正确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坚强后盾,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特别是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都很强,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要再打骂,而要以疏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学校和家长要积极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系统,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四)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并能够正确协调工作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要多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如有什么事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一起选择帮助办法,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
  (五)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坚持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的体格强健、精力充沛,而身体能力的提高,将使自我价值发生积极变化,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水平。体育锻炼中的情绪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是其它活动难以比拟的,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比赛场上,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并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情绪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这种丰富的情绪体验,有利于转移注意,提高 自我效能,增强活动胜任感,促进社会交往,宣泄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平衡和发展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意志品质是完成任务的保证,是每个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支柱。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较大强度的耐力性、力量性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忍耐力,集体性项目可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而增强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六)加强自身学习
  学生自身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人格,高中学生正处在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且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遇到的挫折、困难,不会使自己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的意识、想法。
  参考文献:
  [1] 费源富.乡村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 第1期 256-256页 共1页.
  [2] 何良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探析与教育对策, 教学相长 ,2012耳第05期108-109.
  [3] 何良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探析与教育对策, 教学相长 ,2012耳第05期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