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的边远地区 高中文言文教学不良现状列举及成因分析
【作者】 刘赛华
【机构】 新疆巴州且末县中学
【正文】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以及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其中文言文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管它安排在一册书的第几单元,大部分老师都会尽可能地把它安排在一个学期或一册书靠前的时间来进行教学。除了教师的教学习惯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教学的难度和所需要的课时等多方面的原因。
下面就将本人所了解到的边远地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和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列举如下。
一、教师教学的不良现状
目前边远地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不良表现如下:
1、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研读不到位。对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或不顾单元教学目标直接把单元内容拆分成几篇来单独教学,有的甚至和现代文阅读课穿插教学,缺乏整体意识。对每一篇文言文的三维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对每一课的文言语法现象掌握得不够全面。
2、对文言文的诵读指导不够,尤其对需要背诵的篇目指导不得法。
3、没有很好地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老师的上课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将作业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初读感受,来设身处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没有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只重视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而不重视文化思想及古代文言文特有的魅力的学习。辛辛苦苦教,到头来不知道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掌握了多少。
二、学生学习的不良现状
学生确实把文言文当作重点来学习,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细碎、繁琐、杂乱,学完了依然没有整体的概念。具体不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喜欢,没兴趣。或者只想了解故事情节,不想做文言知识的积累。
2、老师布置预习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怎样标记,标记什么。老师让梳理课文的内容就想看文言翻译书,满足于了解大意,不注意积累其中的文言现象。上课老师和同学交流时,觉得自己也都会,不知道怎么记笔记,听完就过去了,书上零星地记着几个词,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记的是什么。
3、除老师统一组织诵读外,几乎不会自己出声音读课文。甚至那些要背诵的课文,听起来已经背得很熟了,其中有好多停顿断句都是不当的。没有及时复习总结的习惯,对学过的课文句子很陌生。
4、做作业只关注具体答案,不去管为什么,尤其是做选择题,有时甚至随便蒙。认认真真学,总是学不好,考不高。
通过对边远地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各种不良现状的梳理,我认为还应该认真地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文言文教学。
经过回顾总结和分析本人认为就教师教学不良现状而言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各人的学识修养等方面还不够全面。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应该是一口泉眼。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教师的知识还不够丰富,没有能通读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也没有通读或读通其中一两家。所以老师本身自己就有很多的盲点。
二、对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把握还不到位。有的时候直接奔入课题脑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目标不目标,直接读课文,讲字词,梳理内容,做课后题就大功告成。
三、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还不够。比如在学生刚上高中的时候虽然他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文言文了,但是面对高中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相对复杂的文言文来说,还是应该重新建立一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系。这时候与其直接进入单元课文不如先做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大部分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意识到了却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就已经直接学习课文了,心想一边讲一边指导方法,应该软磨硬泡也会了。可是殊不知一部分同学是一开始糊涂,就遮遮掩掩蒙混过关,不会标注,不会记笔记跟着大家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老师始终没有发现,或是认为不会记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就埋下了各种隐患。最后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
四、没有处理好文言知识积累和文言诵读语感培养的关系。
平时的教学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学习上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肢解每一篇课文,大搞考点训练,而视课文的整体阅读为可有可无。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作业以及考试进行巩固和复习。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诵读就欠了很多功夫。有的放录音让学生听,然后就是齐读,很少让学生自己读,所以就掩盖了很多诵读中的问题。一篇课文学完读得少的可能也就两三遍,多的可能也只有五六遍、七八遍,许多学生误以为自己读的是对的,在齐读的氛围下,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将字字都落实的。久而久之诵读的假象就造成了,以至于学生背得很熟了却还有好多错误的读音。
经过观察访问小结发现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现在某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文言文课文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发奋图强、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坚贞不渝等思想仍是我们今天所宣扬的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只是这些思想平时在课堂上、新闻里宣传得太多,也太沉重,致使学生充耳不闻。于是某些学生便本着快乐原则的要求,主观上倾向于接受不需要太多付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就不想在文言文的学习上花太多的功夫。另外还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文言文平时日常生活中又用不上,学他就只为考试,所以没多大兴趣。
另外学生还感觉文言文内容缺乏时代精神。所写的人和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难以令人理解并引发共鸣。文言文语法枯燥、乏味。学生缺少词汇积累,知识储备不够,背诵记忆阅读量不够。再加上没有现代汉语语法做桥梁,他们自然也就难以顺利阅读文言文。连课内文言文的复习都只是盯着字词看,几乎不会去重读课文,也根本不会在课外去主动阅读文言文了。
二、行为上不得法
一是读得还不够,二是不会做笔记。这主要体现在预习和做笔记以及做作业上。在预习的时候许多同学没有掌握完整的一套完整的标注文言文的方法,而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标就怎么标,很混乱。再加上我们的教材编写没有留出标注的位置,学生觉得写得太多到最后自己也看不清了,也就有意识地减少了标注,有的老师强调的文言现象也不做标注。在作业中对于选择题,很少有同学能主动标注出为什么这样选,更不用说运用比较法了。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没有读书的习惯,没有积累的习惯,没有复习巩固的习惯。在文言文的诵读上,除了课堂上的诵读,几乎没有学生会抽时间有感情地去读一篇文言文。忽略了诵读就读不通许多文章,就始终发现不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是指每一课学完或每一个单元学完后的梳理归纳,这项工作可能某一课做了,某一个单元做了,但是长期坚持一个学期,一年,甚至三年的几乎没有。所以所谓的老师学生都很很重视的文言文的“言”的掌握也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是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反复讲,反复练,反复错,知识始终是零乱的,不成系统没有主线。
四、没有得到成功的体验
大部分学生日常交际和课内外的写作中会偶尔用到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但是对文言文的课文内容以及思想素材的运用还很少,或者不会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素材,从而觉得学这么多文言文就没有用,除了背诵的苦恼,几乎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在平时的测试和考试中有许多同学做文言文的题都是蒙的。考得高是意外,考不好是正常。因此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就将本人所了解到的边远地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和高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现状列举如下。
一、教师教学的不良现状
目前边远地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不良表现如下:
1、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研读不到位。对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或不顾单元教学目标直接把单元内容拆分成几篇来单独教学,有的甚至和现代文阅读课穿插教学,缺乏整体意识。对每一篇文言文的三维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对每一课的文言语法现象掌握得不够全面。
2、对文言文的诵读指导不够,尤其对需要背诵的篇目指导不得法。
3、没有很好地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老师的上课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将作业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初读感受,来设身处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没有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只重视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而不重视文化思想及古代文言文特有的魅力的学习。辛辛苦苦教,到头来不知道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掌握了多少。
二、学生学习的不良现状
学生确实把文言文当作重点来学习,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细碎、繁琐、杂乱,学完了依然没有整体的概念。具体不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喜欢,没兴趣。或者只想了解故事情节,不想做文言知识的积累。
2、老师布置预习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怎样标记,标记什么。老师让梳理课文的内容就想看文言翻译书,满足于了解大意,不注意积累其中的文言现象。上课老师和同学交流时,觉得自己也都会,不知道怎么记笔记,听完就过去了,书上零星地记着几个词,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记的是什么。
3、除老师统一组织诵读外,几乎不会自己出声音读课文。甚至那些要背诵的课文,听起来已经背得很熟了,其中有好多停顿断句都是不当的。没有及时复习总结的习惯,对学过的课文句子很陌生。
4、做作业只关注具体答案,不去管为什么,尤其是做选择题,有时甚至随便蒙。认认真真学,总是学不好,考不高。
通过对边远地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各种不良现状的梳理,我认为还应该认真地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文言文教学。
经过回顾总结和分析本人认为就教师教学不良现状而言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各人的学识修养等方面还不够全面。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应该是一口泉眼。在这方面相对来说教师的知识还不够丰富,没有能通读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也没有通读或读通其中一两家。所以老师本身自己就有很多的盲点。
二、对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以及三维目标的把握还不到位。有的时候直接奔入课题脑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目标不目标,直接读课文,讲字词,梳理内容,做课后题就大功告成。
三、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还不够。比如在学生刚上高中的时候虽然他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文言文了,但是面对高中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相对复杂的文言文来说,还是应该重新建立一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系。这时候与其直接进入单元课文不如先做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大部分老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或者说意识到了却没有想办法去解决,就已经直接学习课文了,心想一边讲一边指导方法,应该软磨硬泡也会了。可是殊不知一部分同学是一开始糊涂,就遮遮掩掩蒙混过关,不会标注,不会记笔记跟着大家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老师始终没有发现,或是认为不会记可能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也就埋下了各种隐患。最后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
四、没有处理好文言知识积累和文言诵读语感培养的关系。
平时的教学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学习上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肢解每一篇课文,大搞考点训练,而视课文的整体阅读为可有可无。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作业以及考试进行巩固和复习。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诵读就欠了很多功夫。有的放录音让学生听,然后就是齐读,很少让学生自己读,所以就掩盖了很多诵读中的问题。一篇课文学完读得少的可能也就两三遍,多的可能也只有五六遍、七八遍,许多学生误以为自己读的是对的,在齐读的氛围下,几乎很少有学生能将字字都落实的。久而久之诵读的假象就造成了,以至于学生背得很熟了却还有好多错误的读音。
经过观察访问小结发现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现在某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文言文课文中所体现的热爱祖国、发奋图强、顽强拼搏、勇于探索、坚贞不渝等思想仍是我们今天所宣扬的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只是这些思想平时在课堂上、新闻里宣传得太多,也太沉重,致使学生充耳不闻。于是某些学生便本着快乐原则的要求,主观上倾向于接受不需要太多付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就不想在文言文的学习上花太多的功夫。另外还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文言文平时日常生活中又用不上,学他就只为考试,所以没多大兴趣。
另外学生还感觉文言文内容缺乏时代精神。所写的人和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生活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难以令人理解并引发共鸣。文言文语法枯燥、乏味。学生缺少词汇积累,知识储备不够,背诵记忆阅读量不够。再加上没有现代汉语语法做桥梁,他们自然也就难以顺利阅读文言文。连课内文言文的复习都只是盯着字词看,几乎不会去重读课文,也根本不会在课外去主动阅读文言文了。
二、行为上不得法
一是读得还不够,二是不会做笔记。这主要体现在预习和做笔记以及做作业上。在预习的时候许多同学没有掌握完整的一套完整的标注文言文的方法,而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标就怎么标,很混乱。再加上我们的教材编写没有留出标注的位置,学生觉得写得太多到最后自己也看不清了,也就有意识地减少了标注,有的老师强调的文言现象也不做标注。在作业中对于选择题,很少有同学能主动标注出为什么这样选,更不用说运用比较法了。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没有读书的习惯,没有积累的习惯,没有复习巩固的习惯。在文言文的诵读上,除了课堂上的诵读,几乎没有学生会抽时间有感情地去读一篇文言文。忽略了诵读就读不通许多文章,就始终发现不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是指每一课学完或每一个单元学完后的梳理归纳,这项工作可能某一课做了,某一个单元做了,但是长期坚持一个学期,一年,甚至三年的几乎没有。所以所谓的老师学生都很很重视的文言文的“言”的掌握也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是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反复讲,反复练,反复错,知识始终是零乱的,不成系统没有主线。
四、没有得到成功的体验
大部分学生日常交际和课内外的写作中会偶尔用到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但是对文言文的课文内容以及思想素材的运用还很少,或者不会灵活运用课本中的素材,从而觉得学这么多文言文就没有用,除了背诵的苦恼,几乎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在平时的测试和考试中有许多同学做文言文的题都是蒙的。考得高是意外,考不好是正常。因此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