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杨 芳
【机构】 贵州省石阡县汤山镇初级中学
【摘要】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肤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其次要明确目标,诱发创新兴趣;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再其次充分调动,实现创新的价值。【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能力
【正文】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所以,要迎接知识 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要创新的关键要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笔者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在历史教学中的中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人格,使学生具有用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义,有意识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在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漫漫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二、 明白目标,诱发创新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本节课要达到的目的,这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上课之初,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学生自始自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首先,我注意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非常重要。笔者在讲述《国际工人无能运动》一节时播放《国际歌》,出示国际歌歌词,为学生进入主题创设情景,我们听到的这首气吞山河,响彻全国的歌曲、又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呢?由此切入课题,怎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副《夹着尾巴逃跑》的漫。在导入新课中,笔者先让学生看这副图,紧接着简短介绍:“梅特捏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优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男装女扮仓皇出逃,可见这扬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暴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单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之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整体课文的讲述走到了铺垫的作用,学生的兴趣也由然而生了。”
三、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先行的历史材料,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仰取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不学生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在历史小论文中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誓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 ”。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人只顾个人利益,而忘国家利益的人是社会的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把建设祖国的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四、 充分调动,实现创新的价值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改革课堂教学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其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二)重视学生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历史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立学习,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讲《工业革命》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觉课文。然后让他们说一说明白了什么,了解什么,还需要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明白了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进行,产生了哪些影响等基础知识,要讲课过程中,尽可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激励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议论。上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增长上知识,培养的能力。
(三)重视小节的作用。小节在一堂课中起了提纲携领的作用,所以在一堂课结尾,小结的作用至关重要,小节时,最好不要让老师唱独角戏,应有讨论,教师稍加点拨而已。内容繁多的以教师为主,总结规律、理清线索,内容明了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整理。比如,在讲世界三大宗教时,让同学们讨论,总结应从必方面比较,记忆他们,并且按时间顺序记住它们产生的时间,有何规律?学生能够答出:可以用“6+1=7”这个公式。学生无形中创新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创新的精神得到最大的发挥。
总之,21世纪是各行各业充满了激烈,竞争与批战的社会,是能力展示的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即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所以,要迎接知识 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要创新的关键要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笔者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在历史教学中的中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人格,使学生具有用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义,有意识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在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漫漫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二、 明白目标,诱发创新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本节课要达到的目的,这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上课之初,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兴趣诱发出来,学生自始自终都会乐于创新。时时有新问题,新发现。
首先,我注意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非常重要。笔者在讲述《国际工人无能运动》一节时播放《国际歌》,出示国际歌歌词,为学生进入主题创设情景,我们听到的这首气吞山河,响彻全国的歌曲、又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呢?由此切入课题,怎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副《夹着尾巴逃跑》的漫。在导入新课中,笔者先让学生看这副图,紧接着简短介绍:“梅特捏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优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男装女扮仓皇出逃,可见这扬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暴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单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之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整体课文的讲述走到了铺垫的作用,学生的兴趣也由然而生了。”
三、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先行的历史材料,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仰取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不学生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在历史小论文中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誓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 ”。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人只顾个人利益,而忘国家利益的人是社会的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把建设祖国的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灵活性。
四、 充分调动,实现创新的价值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改革课堂教学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的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其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二)重视学生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历史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立学习,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讲《工业革命》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觉课文。然后让他们说一说明白了什么,了解什么,还需要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明白了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进行,产生了哪些影响等基础知识,要讲课过程中,尽可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激励他们进行有意义的议论。上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很浓,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增长上知识,培养的能力。
(三)重视小节的作用。小节在一堂课中起了提纲携领的作用,所以在一堂课结尾,小结的作用至关重要,小节时,最好不要让老师唱独角戏,应有讨论,教师稍加点拨而已。内容繁多的以教师为主,总结规律、理清线索,内容明了简单的,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整理。比如,在讲世界三大宗教时,让同学们讨论,总结应从必方面比较,记忆他们,并且按时间顺序记住它们产生的时间,有何规律?学生能够答出:可以用“6+1=7”这个公式。学生无形中创新的兴趣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创新的精神得到最大的发挥。
总之,21世纪是各行各业充满了激烈,竞争与批战的社会,是能力展示的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即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动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