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赵英学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观风海中学



【正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加速推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在课改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讨论时,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他的出现使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得到充分展现,可以促进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但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把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似乎一节课里没有合作交流就不是一节好课。由于这种片面理解,课堂上热闹的合作多了,静静思考的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合作学习只当作了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粗略带过,只留于形式,而没有什么效果,以此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活跃而已。
  误区二:选择问题的随意性
  合作讨论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教师缺乏深思熟虑,主观随意,对哪些问题该讨论,组织几次讨论,何时进行,缺乏筛选和计划,往往该讨论的讨论,不该讨论的也讨论。一些合作讨论的问题没有质量,难度、深度不大,讨论的问题直白得学生一读就会,一看就懂或通过独立思考完全能自我解决。
  误区三:小组组建的随意性
  大部分教师会采用前后同学组合、同桌组合或邻近同学组合的合作方式,这样随意组合的小组是否能有效完成合作交流的任务,我们不得而知。一个好的小组要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进行组织,要有见解独到、思维敏捷、逻辑性强的同学能够及时对大家的讨论进行升华,要有能够容忍等待别人发言的同学等,而那种为了方便而临时随意组合的小组必定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从而使合作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且小组成员分工不明,责任分散,学生不知该干什么,怎么干,致使讨论无序、记录无字、甚至汇报无人。 
  误区四:缺少有效的评价方式
  教师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一捶定音“你说得真好!”、“你这里错了,应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缺少应有的评价,学生想的是:我的回答老师满意吗?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显然造成这些现象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不科学的评价观造成的。
  综观上述问题,可以看到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是留于形式的。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笔者结合新课程理念体会如下:
  1.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所创设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合作技能的指导,如倾听、发表意见、质疑、接受他人见解、组织管理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介绍、示范等形式把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同时,在每一次的合作中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这些技能,并养成习惯。
  2.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师不应出示问题之后,便要求学生立即展开合作、讨论,而应留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3.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增强合作意识 
  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建立有一定质量的学习小组。建组时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作小组之间要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这样既保证小组合作成员之间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又能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与主动参与;而且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保证各小组之间竞赛能公平的开展。不仅如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前,还要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人员分工采取定时互换,使每个成员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与施展才华的机会。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合作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以及等级、打分与评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这些评价形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互使用。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作一个小结,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评价,小组内同学互相评一评。最后教师可以给予总体评价,体现出各小组各有所长,各有进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合作技能和品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交往机会,加强生生、师生的沟通,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