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逆境教育
【作者】 李艳青
【机构】 广西百色那坡县城厢镇中心小学
【正文】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困难,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逆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小学阶段受到积极的逆境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小学阶段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甚至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渗透逆境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课本里选编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去接受,并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逆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逆境教育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必须从小学生抓起。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逆境教育呢?
一、利用语文课本里优秀的故事做榜样去引领学生积极面对逆境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面对逆境,我们应该树立学习的榜样。逆境既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英国的培根曾说过“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试看古今中外接踵走来多少大智.大勇.大才.大德者可有那位称的上”一生顺境‘或“半生顺境”者!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陈景润文革受迫害提出了著名的哥达巴客猜想。孔子与磨难相伴一生而留《春秋》。贝多芬晚年失聪而谱《命运》。这些古今中外的贤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人生的灯塔。他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使我们在黑暗中不会迷失方向。
语文课本里还有不少文章的主人公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这就是很好的教育范本,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挑山工》,讲述了挑山工负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时起程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达目的地。这靠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 就像挑山工朴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话,“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因为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使下进行的。对此,我在教学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 《圆明园的毁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摆脱逆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多数都养尊处优,缺少面对逆境的真实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逆境,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找来三个学生想做个游戏测试。他拿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代表三个人,一个瓶子表示一只井,每人各拿一个绳子头,当教育家向井里灌水时,看谁先出来。结果,三个孩子在谦让,默契中成功脱险出来了。当教育家问学生原因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对此,这位教育家感慨万分。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上课前不妨先让毫无准备的学生先来一次实验看看结果如何?我上课的时候曾经自己试过,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实验,都是争抢着往上拉铅锤,导致瓶子倒下,我也不责怪他们。之后,已进入新课,当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后就恍然大悟,争着抢着再来一次实验,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当中的逆境逃脱方法就有了很真实的体验,也能深刻第理解了当遇到逆境的时候,该如何去逃脱才是最好的。《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一个苹果》一文叙述了在一次战役中,整整7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谦让地传一个苹果吃的动人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博。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让他们知道,当身处逆境的时候如何做才能摆脱逆境。
三、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的身处逆境时心理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好榜样,从小培养学生身处逆境时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控制能力。
1.寻找心理平衡。人身处逆境时要懂得寻找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倔强的小红军》、《一个苹果》、《峨眉道上》等课文都表现了人们在艰苦情况下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叙述小金花失去妈妈时,以顽强的意志克制了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小金花承受悲痛的能力。《“你们想错了”》表现了方志敏在敌人的威逼下的不屈精神和承受能力,《珍贵的教科书》表现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化悲痛为力量的能力。
3.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 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 《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4.处理复杂情况能力的培养 逆境教育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处理纷繁复杂情况的能力的培养。《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告诉我们,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冀中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地道战,并且不断改进、丰富、扩大、发展起来。针对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的破坏方式,冀中人民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人们在战争中培养起来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畏强暴,克服险阻,勇往直前,力破顽敌的精神。
四、把握适度,逆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给他们身处逆境的感受,引导他们摆脱逆境的积极心理。
? 小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逆境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困难不行,困难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逆境教育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在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加强美育的愉快教育中,切不可忽视逆境教育思想,要把逆境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当然,教会学生面对逆境,战胜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冷静机智地摆脱逆境,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逆境教育呢?
一、利用语文课本里优秀的故事做榜样去引领学生积极面对逆境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面对逆境,我们应该树立学习的榜样。逆境既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英国的培根曾说过“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试看古今中外接踵走来多少大智.大勇.大才.大德者可有那位称的上”一生顺境‘或“半生顺境”者!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陈景润文革受迫害提出了著名的哥达巴客猜想。孔子与磨难相伴一生而留《春秋》。贝多芬晚年失聪而谱《命运》。这些古今中外的贤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人生的灯塔。他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使我们在黑暗中不会迷失方向。
语文课本里还有不少文章的主人公在艰苦的情况下形成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克服挫折,排除险阻,取得成功。这就是很好的教育范本,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挑山工》,讲述了挑山工负重登山要比游人多走路,和游人同时起程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提前到达目的地。这靠的就是一种坚强的意志。 就像挑山工朴素而又富于哲理的话,“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因为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可见人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境下,意志的培养、锻炼、形成是在正确的认识驱使下进行的。对此,我在教学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逆水行舟难上难”。在逆境中战胜一切不利因素而汲取成功的养汁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挫折的勇气的。能承受挫折,就能战胜困难。顺利中勇于拼搏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在挫折中不气馁,迎头赶上。 《圆明园的毁灭》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一个时期中所受到的挫折。这惨痛的教训,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记住一部“心酸史”,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落后、贫困,就挨打受欺侮,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就要发愤读书。教学此课就要教育学生在挫折中抬起头,不畏艰难,迎接挑战。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摆脱逆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大多数都养尊处优,缺少面对逆境的真实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逆境,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叫《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找来三个学生想做个游戏测试。他拿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代表三个人,一个瓶子表示一只井,每人各拿一个绳子头,当教育家向井里灌水时,看谁先出来。结果,三个孩子在谦让,默契中成功脱险出来了。当教育家问学生原因时,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对此,这位教育家感慨万分。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上课前不妨先让毫无准备的学生先来一次实验看看结果如何?我上课的时候曾经自己试过,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实验,都是争抢着往上拉铅锤,导致瓶子倒下,我也不责怪他们。之后,已进入新课,当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后就恍然大悟,争着抢着再来一次实验,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当中的逆境逃脱方法就有了很真实的体验,也能深刻第理解了当遇到逆境的时候,该如何去逃脱才是最好的。《飞机遇险的时候》写的是周恩来在飞机遇险的情况下,不顾自己的安危,把安全的希望留给别人的故事。《一个苹果》一文叙述了在一次战役中,整整7天没喝过一口水的战士,谦让地传一个苹果吃的动人故事。《倔强的小红军》叙述了在红军长征路上,一个“红小鬼”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结果留给自己的故事。课文所讲述的人物都具有一种可贵的、优秀的、高尚的品质。有了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都会顽强不息地拼博。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要使其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也就是要用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打动学生,熔铸成学生高尚的品质。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让他们知道,当身处逆境的时候如何做才能摆脱逆境。
三、树立榜样 培养学生的身处逆境时心理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自我控制能力是逆境教育中能力培养的突破点,是用来应付逆境或挫折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好榜样,从小培养学生身处逆境时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控制能力。
1.寻找心理平衡。人身处逆境时要懂得寻找心理平衡,心理平衡是指心理状态有一定相对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态度、情感或性格等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自然而然地适应环境的能力。《“绿色的办公室”》一文,生动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列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神贯注地工作,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还需要有心理平衡的能力。《倔强的小红军》、《一个苹果》、《峨眉道上》等课文都表现了人们在艰苦情况下心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承受客观灾难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来自外界的压力、阻力,甚至是灾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承受外来压力或灾难的准备和适应能力。《再见了,亲人》一文,在叙述小金花失去妈妈时,以顽强的意志克制了悲痛的感情,表现了小金花承受悲痛的能力。《“你们想错了”》表现了方志敏在敌人的威逼下的不屈精神和承受能力,《珍贵的教科书》表现了延安小学的学生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不懈努力,奋勇直前,化悲痛为力量的能力。
3.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 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学生在突然降临的危险和灾祸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逆境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面。 《司马光》一课告诉大家,司马光在危急情况下,是以智慧和勇气解救同伴于危险之中的。《跳水》一文讲的是,船长在儿子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以胆识和智慧排除了危险。所以,要做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应有这种应变能力。
4.处理复杂情况能力的培养 逆境教育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处理纷繁复杂情况的能力的培养。《冀中的地道战》一文告诉我们,在抗日战争中,随着斗争形势的复杂变化,冀中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十分巧妙的对敌斗争方式——地道战,并且不断改进、丰富、扩大、发展起来。针对敌人的火攻、水攻、毒气攻的破坏方式,冀中人民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人们在战争中培养起来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畏强暴,克服险阻,勇往直前,力破顽敌的精神。
四、把握适度,逆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跳一跳就够得到的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给他们身处逆境的感受,引导他们摆脱逆境的积极心理。
? 小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人为地设置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孩子经常遭受这样的挫折,孩子就会产生“无能”的感觉,感到事事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在实施逆境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注意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困难不行,困难过多过大也不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想办法战胜挫折,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所体现的逆境教育思想,是蕴含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之中的。在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加强美育的愉快教育中,切不可忽视逆境教育思想,要把逆境教育融于素质教育之中。当然,教会学生面对逆境,战胜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能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冷静机智地摆脱逆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