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生命共感”与古诗情景关系鉴赏初探

【作者】 韩 婷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一中

【摘要】诗人表情达意时借助一定的景象表达作者情感,除了诗歌营造朦胧的艺术境界之外,也有生命共感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触景生情,情随景动,融情于景,情景相谐。在鉴赏诗歌时,应该关注这种生命共感,以达到对诗歌更深刻的探索解读。
【关键词】情景相生生命共感意象融情于景
【正文】
  灞桥轻轻浮动的柳丝,亘古不变明亮皎洁的月光,奔流不息波涛怒卷的黄河,都曾在古典诗词中留下动人的印记。诗人常常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世间万物中,或受物触发引起咏叹,或因情深蕴托物寄之,或情景相生共融,形成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本来可以直接抒发的情感,诗人为何要将其通过景物来传达出来呢?应该与古典诗歌的朦胧性和暗示性有关。正像济慈所说“那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除此之外,也源于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将自己山河破碎漂泊流离的伤感附着在娇艳的花间,婉转啼鸣的鸟上。人将自己的悲喜转移投射到原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自然也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萧萧而下,走向一季的尽头,只剩稀疏的枝条无力地独对苍穹,与诗人此时垂老多病又漂泊他乡的凄哀又何其相似。长江浩浩荡荡滚滚向前,有如心头奔涌的愁绪不能停息。这些正是人与自然产生的共感引起了诗人的关注。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
  诗歌要表情达意,除了直抒胸臆外,常常要依靠借景抒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景物是诗歌情感抒发的媒介,情感从诗歌中脱胎而出,需要情与景的有机融合,由此才能创造出动人优美的意境,表达曲折深婉的情感。
  生命的共感在诗人创作诗歌中通过一定的情景关系反应出来。触景生情也叫情随景生,诗人虽有某种情感,却隐含着不显露出来,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不由地生出情绪。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东山雪后初晴,又值午后,暖暖的阳光照着漫山如银的白雪,熠熠生辉,夺人眼目,仿佛涌动着要横空飞到眼前。自然美景唤起了诗人心头的喜悦,让诗人用诗句勾勒出了永不褪色的美景。
  诗人对寄托自己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并不是随意选择信手拈来的,常常是一些经历了时间洗涤沉积,人们为它们赋予特定内涵的景物。尽管在形态上,自然万物与人千差万别,然而人与自然之物也有共通之处,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俗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太阳在傍晚十分便光色黯淡,诗人便由“日暮”引发人至暮年之感。杜鹃啼鸣声好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又声音凄切哀怨,这种凄楚又和游子久羁不归产生了呼应。大雁本身有雁足传书的传说,有时孤雁有失群悲鸣,在诗人眼里简直就是孤独者的声音,有时有借此表达书信不至,音讯难通的伤感。这些被人赋予特定精神内涵的事物,在鉴赏时就需要考虑它们组合起来时创造出的独特意境。刘长卿《馀干旅社》开篇两联“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便营造出了萧瑟凄清冷寂的氛围。日暮十分,夜色渐浓,独自一人寄居旅社的诗人凭栏远眺,暮色之中天空显得越发清悠旷远,在辽阔的天际间,一只孤鸟渐飞渐远,逐渐消失在远方。辽旷凄凉的自然景色,春去秋来,时间飞逝,既表现出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透露出浓郁的离情乡思。萧条的环境也为后边的抒情“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蓄势,做了铺垫。诗人巧妙地将内心的感情融合到环境中,自然也变得奇美无比,意蕴深厚,感情绵长。诗笔灵秀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这首诗歌便有了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评价:“摇落”之景,写状凄凉。“独鸟”句,有比意。“渡口”、“邻家”,只以兴起“乡心”。“捣寒衣”,又添一层愁思矣。正是自然之景与人物情感形成了“生命共感”,萧瑟秋景引发思乡深情,对亲人家乡的魂牵梦萦又寄托在原本被赋予特别精神内涵的景物之中,才创造出景与情互感互通的境界。
  生活在自然之间,人本身就是自然万物的一分子,在给予自然之物影响的同时,也接受自然之物的影响。在鉴赏诗歌时,又怎能忽略自然之景在诗人情感表达时的重要作用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留意,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生命共感”现象,全面关照诗歌中出现的景语、意象,探索解读诗人透过时间的缝隙,留给我们的情感密码。
  参考文献:
  [1]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
  [2]钱钟书《谈中国诗》
  [3]谢榛《四溟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