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课堂中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有效结合
【作者】 黄岑智
【机构】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乐里第二小学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思维能力往往是跟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是完全的统一体,兴趣能促使思维活跃,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论述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有效结合。【关键词】数学思维;兴趣;有效结合
【正文】
新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思维能力往往是跟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是完全的统一体,兴趣能促使思维活跃,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有效结合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方向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老师说: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芳和小刚,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再接着说: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芳和小刚,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老师继续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芳和小刚,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二、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利用学具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应有目的地、恰当地、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教学“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退位减,而用以前学过的想加法的方法想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利用学具操作,就能化难为易,理解算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教学“42-8”时,我先让学生拿出42根小棒,观察有几个一捆的,几根单根的,减去8根,从哪儿去掉,够吗?不够怎么办?把问题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我看到有的学生将其中一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再拿走8根,有的学生直接从拆开的10根中拿走8根,而有的学生将4捆全部拆开,从42根里去掉8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讨论三种方法是否都正确,哪种最简单,然后从学具操作回到算式上。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较为透彻,不仅知道了怎样算,而且知道了为什么。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活动,发展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游戏或表演等形式来揭示应用题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效果很好。
如“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又是学生学习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题思路。
例如,在“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新街车站下去8人,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请一部分学生到前面表演乘车、下车、上车等情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新街站下去8人,这时车上人数是多少?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要知道这时候车上乘客有多少人,先要知道什么?通过这样类似游戏形式的训练,学生很容易理解“上车”、“下车”、“这时候”所表示的含义,认识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清楚地知道要解决所求的问题必须先解决隐蔽着的中间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列出算式。
36-8=28(人) 28+12=42(人)
在学生正确列式解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1、如果到新街车站先上来乘客,后下去乘客,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36+12=48(人) 8-8=40(人)
2、由于到新街车站后,有上车的又有下车的,把下去的人数与上来的人数比较一下,车上的人数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12-8=4(人) 36+4=40(人)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其一,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乐学的过程中,培养了数学的思维能力。
新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思维能力往往是跟兴趣是相辅相成的,是完全的统一体,兴趣能促使思维活跃,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有效结合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方向地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老师说: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芳和小刚,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再接着说:如果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芳和小刚,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老师继续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芳和小刚,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二、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利用学具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应有目的地、恰当地、科学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教学“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退位减,而用以前学过的想加法的方法想起来比较困难。但如果利用学具操作,就能化难为易,理解算理,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教学“42-8”时,我先让学生拿出42根小棒,观察有几个一捆的,几根单根的,减去8根,从哪儿去掉,够吗?不够怎么办?把问题抛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我看到有的学生将其中一捆拆开,和2根合起来再拿走8根,有的学生直接从拆开的10根中拿走8根,而有的学生将4捆全部拆开,从42根里去掉8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讨论三种方法是否都正确,哪种最简单,然后从学具操作回到算式上。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以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较为透彻,不仅知道了怎样算,而且知道了为什么。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活动,发展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游戏或表演等形式来揭示应用题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效果很好。
如“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转折点,又是学生学习多步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与解题思路。
例如,在“一辆公共汽车里有乘客36人,新街车站下去8人,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这道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请一部分学生到前面表演乘车、下车、上车等情景,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新街站下去8人,这时车上人数是多少?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要知道这时候车上乘客有多少人,先要知道什么?通过这样类似游戏形式的训练,学生很容易理解“上车”、“下车”、“这时候”所表示的含义,认识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清楚地知道要解决所求的问题必须先解决隐蔽着的中间问题,从而使学生正确列出算式。
36-8=28(人) 28+12=42(人)
在学生正确列式解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1、如果到新街车站先上来乘客,后下去乘客,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36+12=48(人) 8-8=40(人)
2、由于到新街车站后,有上车的又有下车的,把下去的人数与上来的人数比较一下,车上的人数实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12-8=4(人) 36+4=40(人)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其一,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乐学的过程中,培养了数学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