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简析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的偏差与反思
【作者】 冷爱春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主题教学活动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然而,经过幼儿教师的实践的普遍,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组织的偏差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主题教学活动本应是适应课程综合化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加以反思,以促进幼儿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前辈诸家对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研究成果,加之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等,对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偏差进行整理,并作出相应的反思。【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学;综合
【正文】
前言: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主题教学作为一种适应新课改的幼儿教育新模式,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视野,频繁为各幼儿教师实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并在不经意间走向偏差。诚如布鲁纳所说:“许多课程最初设计时的指导思想,颇像我们在这里提出的那样。但当课程实际上实施的时候,当它们发展和改变的时候,它常常会失去最初的形式,而陷入不大成样子的局面”。组织主题教学活动的初衷本就是整合,借助现实的例子,将课堂上教授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结果的偏差。
一、 主题教学活动的理论初探
主题教学活动的提出是有很深的理论基础的,这种理论基础包括理论渊源也包括现实政策。在理论渊源上,主题教学活动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威的“儿童经验论”上,杜威强调要打破儿童、教师与课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要让课程真正的从儿童生活出发,儿童能够乐意参与进来,是孩子自己参与到课程中,而非教师将一些知识填充给孩子。受杜威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直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取得初步的成果。
在现实政策方面,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进行综合性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自此,我国幼儿园开始了大范围的综合课程的推行。这种综合课程一般会综合各个学科,将有关联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再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课。
幼儿园设置主题活动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变成一个更为系统的活动;注重儿童感受,融洽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课改潮流,体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因此,主题课的设置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还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以及清晰的目标。
二、 幼儿园现行主题教学活动存在的偏差
事实上,尽管综合性课程的理论依据十分充足,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作为这种理论的具体形式,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与原有目的逐渐背离。以下是幼儿园现行主题教学活动存在的偏差:
(一) 课程之间联系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在幼儿园的主题课中,教师一般会确定一个主题,或以某个传统节日、或以某个场景,抑或关于健康、礼貌等,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加以探讨,而这种探讨往往是涉及多门学科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注重涉及更多的学科进入,而不是用这些东西如何表达了这些闹剧,最终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可能课堂效果很热烈,热烈过后就不会留下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了,虽然将各个科目综合了起来,可是上过之后学生并不能对其中任何一科产生印象,更多的可能是课堂上都玩了什么,比较有趣的是什么。
(二) 侧重形式,偏离主题
在现今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会融入足够多的内容,涉及足够广的学科,却往往不能达到目的,深究原因可以发现,教师在设计主题课的过程过多的注重形式的表现,没有研究涉及学科的内在联系,只是穿手链一样将各个学科串联在一起,忽视了其内在的联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想到端午节的时候第一反应将会是粽子和假期,或者更进一步会想到这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却没有想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更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讲述出屈原的生平。事实上,吃粽子、放假本来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节日,现在我们却本末倒置了。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一节主题课形式多样,填充内容丰富,本是为了表达主题的,而实际上往往学生被形式所吸引,忽略了主题。
在形式与主题的问题上,极端一些的例子是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本末倒置,为了糅合学科而进行主题课,主题本身才是形式,这样的主题课已经完全偏离了设计的初衷。
(三) 未能照顾到儿童的心理
主题课的设计实质上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目的上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实际上,教师很容易忽视儿童处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实际情况,未能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接受了课堂上的内容。例如,有些主题的制定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加之教师不精彩的引导,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其结果就是热闹的课堂,热闹的形式,最终什么也没有留下。
三、 关于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暴露了问题,这并不代表主题活动是不对的。事实上,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作为综合性课程的一种形式,暴露的问题越多,越能促进综合性学习的发展,发现主题课程的偏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进行反思。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学习进行的简单思考:
(一) 学科整合要抓住科目的内在联系性
主题教学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形式丰富,糅合了大量的课程,忽略了其中的内在逻辑。这种盲目的组合就如同是一个果盘,将各色水果摆在里面,可是每个水果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是看起来舒服一些。事实上要找到科目的内在联系性,主题课的设置才不会流于肤浅,如将文学与美术联系在一起的是艺术,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创作一幅画,再用语言或者一首歌描述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就成功的将美术、语文、音乐柔和在了一起,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例如以“春天”为主题,有些同学可能会画小草小花,有些会话燕子,也有同学会画衣服……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他同学都在展示自己看到的春天,每个人与春天都有一个故事。主题课整合学科切忌贪多,要抓住内在的联系性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二) 主题课要服务于整个教学体系
主题课的开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设置的形式,因此,主题课要服从于整个课程体系。幼儿教师在设置主题课的时候要从教学体系全局出发,想一想“这个主题有什么意义”、“这个课程与”前面所讲下面所以是否有联系,如果一节主题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断节状态,那么这节主题课就确定跑偏了。按照这个标准,教师可以对以往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进而发现更好的改进方法。
(三)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贴近学生生活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又懵懵懂懂的状态,教师需要做的事引导他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但要注意幼儿时如何思考问题的,而不是以教师成年人的标准去开展工作,要让教师、儿童、课堂充分的结合,形成一个利于儿童生长的环境。否则主题课新颖的内容对学生无法产生任何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在多年实践中出现了偏差的现象,这是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也必然会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发展,如何将学生、教师、课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主题课讲如何改进,这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综合性的课程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课程改革的课程,因此我们要继续进行探索,而非放弃,在不断地改进现有不足的基础上发展综合性课程,才能最终完成课程改革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成刚.当前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的偏差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12,165(09):17—28.
[2]席小莉.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钱有玉.小学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操作[J].安徽教育,2013,(01):18—19.
前言: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主题教学作为一种适应新课改的幼儿教育新模式,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视野,频繁为各幼儿教师实践。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并在不经意间走向偏差。诚如布鲁纳所说:“许多课程最初设计时的指导思想,颇像我们在这里提出的那样。但当课程实际上实施的时候,当它们发展和改变的时候,它常常会失去最初的形式,而陷入不大成样子的局面”。组织主题教学活动的初衷本就是整合,借助现实的例子,将课堂上教授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结果的偏差。
一、 主题教学活动的理论初探
主题教学活动的提出是有很深的理论基础的,这种理论基础包括理论渊源也包括现实政策。在理论渊源上,主题教学活动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威的“儿童经验论”上,杜威强调要打破儿童、教师与课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要让课程真正的从儿童生活出发,儿童能够乐意参与进来,是孩子自己参与到课程中,而非教师将一些知识填充给孩子。受杜威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直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取得初步的成果。
在现实政策方面,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进行综合性课程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自此,我国幼儿园开始了大范围的综合课程的推行。这种综合课程一般会综合各个学科,将有关联的课程组合在一起,再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课。
幼儿园设置主题活动的目的,实际上是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变成一个更为系统的活动;注重儿童感受,融洽师生关系,同时也是为了顺应课改潮流,体现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因此,主题课的设置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还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以及清晰的目标。
二、 幼儿园现行主题教学活动存在的偏差
事实上,尽管综合性课程的理论依据十分充足,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作为这种理论的具体形式,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的偏差,与原有目的逐渐背离。以下是幼儿园现行主题教学活动存在的偏差:
(一) 课程之间联系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在幼儿园的主题课中,教师一般会确定一个主题,或以某个传统节日、或以某个场景,抑或关于健康、礼貌等,再组织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加以探讨,而这种探讨往往是涉及多门学科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注重涉及更多的学科进入,而不是用这些东西如何表达了这些闹剧,最终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可能课堂效果很热烈,热烈过后就不会留下任何可以思考的东西了,虽然将各个科目综合了起来,可是上过之后学生并不能对其中任何一科产生印象,更多的可能是课堂上都玩了什么,比较有趣的是什么。
(二) 侧重形式,偏离主题
在现今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会融入足够多的内容,涉及足够广的学科,却往往不能达到目的,深究原因可以发现,教师在设计主题课的过程过多的注重形式的表现,没有研究涉及学科的内在联系,只是穿手链一样将各个学科串联在一起,忽视了其内在的联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想到端午节的时候第一反应将会是粽子和假期,或者更进一步会想到这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却没有想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什么而设置的,更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讲述出屈原的生平。事实上,吃粽子、放假本来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节日,现在我们却本末倒置了。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一节主题课形式多样,填充内容丰富,本是为了表达主题的,而实际上往往学生被形式所吸引,忽略了主题。
在形式与主题的问题上,极端一些的例子是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就本末倒置,为了糅合学科而进行主题课,主题本身才是形式,这样的主题课已经完全偏离了设计的初衷。
(三) 未能照顾到儿童的心理
主题课的设计实质上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种形式,虽然目的上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实际上,教师很容易忽视儿童处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实际情况,未能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接受了课堂上的内容。例如,有些主题的制定是学生并不感兴趣的,加之教师不精彩的引导,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其结果就是热闹的课堂,热闹的形式,最终什么也没有留下。
三、 关于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
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暴露了问题,这并不代表主题活动是不对的。事实上,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作为综合性课程的一种形式,暴露的问题越多,越能促进综合性学习的发展,发现主题课程的偏差,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进行反思。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以及对资料的整理学习进行的简单思考:
(一) 学科整合要抓住科目的内在联系性
主题教学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形式丰富,糅合了大量的课程,忽略了其中的内在逻辑。这种盲目的组合就如同是一个果盘,将各色水果摆在里面,可是每个水果还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是看起来舒服一些。事实上要找到科目的内在联系性,主题课的设置才不会流于肤浅,如将文学与美术联系在一起的是艺术,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创作一幅画,再用语言或者一首歌描述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就成功的将美术、语文、音乐柔和在了一起,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事物,提高观察能力,例如以“春天”为主题,有些同学可能会画小草小花,有些会话燕子,也有同学会画衣服……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他同学都在展示自己看到的春天,每个人与春天都有一个故事。主题课整合学科切忌贪多,要抓住内在的联系性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二) 主题课要服务于整个教学体系
主题课的开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设置的形式,因此,主题课要服从于整个课程体系。幼儿教师在设置主题课的时候要从教学体系全局出发,想一想“这个主题有什么意义”、“这个课程与”前面所讲下面所以是否有联系,如果一节主题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断节状态,那么这节主题课就确定跑偏了。按照这个标准,教师可以对以往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进而发现更好的改进方法。
(三) 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贴近学生生活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又懵懵懂懂的状态,教师需要做的事引导他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但要注意幼儿时如何思考问题的,而不是以教师成年人的标准去开展工作,要让教师、儿童、课堂充分的结合,形成一个利于儿童生长的环境。否则主题课新颖的内容对学生无法产生任何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在多年实践中出现了偏差的现象,这是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也必然会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发展,如何将学生、教师、课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主题课讲如何改进,这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综合性的课程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课程改革的课程,因此我们要继续进行探索,而非放弃,在不断地改进现有不足的基础上发展综合性课程,才能最终完成课程改革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成刚.当前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组织的偏差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12,165(09):17—28.
[2]席小莉.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3]钱有玉.小学成长记录袋的设计与操作[J].安徽教育,2013,(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