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古代中国山水画的欣赏
【作者】 曾 琦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正文】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它独树一帜、自隋唐以来成为中国画坛中一个独立的画科。中国山水画虽有山水与界画之分,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台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分类
1、有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的靑绿山水;2、纯以水墨描绘的水墨山水;3、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绛色山水;4、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的小靑绿山水;5、几无水墨纯以彩色表现的没骨山水。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人文景观的现状。本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和绘画风格的演变,对祖国丰富的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二、“最早的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人们公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品。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结合媒体图片,让学生体会“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意境,感受到一阵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辽阔的水面波光潋滟,近处桃花正在绽放,远山青翠,几朵白云从林岫间徐徐涌出,笔法细劲流利。《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三、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首创——“靑绿山水”画
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细巧工整、施以石青、石绿重彩,设色一边青绿厚重,一边略现江水波纹的“青绿山水”也称“金碧山水”,自成一家。开创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先河,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空间,对后世影响深远。靑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当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堪称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四、独树一帜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画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自然天成、独树一帜的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画用水墨勾、皴、染、点为基本步骤,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特点(焦、浓、重、淡、清),取得“运墨而五色具”、“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水墨山水画以王维、张璪、郑虔、王墨为开端:五代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米友仁(又称二米),李成山水画勾勒不多,皴擦甚少,骨干自坚,谓之“惜墨如金”;米芾、米友仁父子独创了“米家山水”;南宋四家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把水墨画山水画推向了高峰。这里结合教材我们一起走进宋王诜《渔村小雪图》。
宋朝王诜《渔村小雪图》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这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
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中国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更是通过笔墨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理想也是自我情感的表露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通过对古代中国山水画的了解,使学生对祖国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分类
1、有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的靑绿山水;2、纯以水墨描绘的水墨山水;3、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绛色山水;4、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的小靑绿山水;5、几无水墨纯以彩色表现的没骨山水。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人文景观的现状。本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大体脉络和绘画风格的演变,对祖国丰富的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二、“最早的山水画”——隋展子虔《游春图》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人们公认的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品。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结合媒体图片,让学生体会“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意境,感受到一阵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辽阔的水面波光潋滟,近处桃花正在绽放,远山青翠,几朵白云从林岫间徐徐涌出,笔法细劲流利。《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三、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首创——“靑绿山水”画
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细巧工整、施以石青、石绿重彩,设色一边青绿厚重,一边略现江水波纹的“青绿山水”也称“金碧山水”,自成一家。开创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先河,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空间,对后世影响深远。靑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当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作者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堪称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四、独树一帜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画最大的成功,莫过于自然天成、独树一帜的水墨山水画。水墨山水画用水墨勾、皴、染、点为基本步骤,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特点(焦、浓、重、淡、清),取得“运墨而五色具”、“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水墨山水画以王维、张璪、郑虔、王墨为开端:五代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为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米友仁(又称二米),李成山水画勾勒不多,皴擦甚少,骨干自坚,谓之“惜墨如金”;米芾、米友仁父子独创了“米家山水”;南宋四家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把水墨画山水画推向了高峰。这里结合教材我们一起走进宋王诜《渔村小雪图》。
宋朝王诜《渔村小雪图》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这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
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中国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更是通过笔墨表现作者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理想也是自我情感的表露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通过对古代中国山水画的了解,使学生对祖国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