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索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法

【作者】 王娟丽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象山中学



【正文】      高中语文课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过且现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级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些模式日益显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灵验。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以大纲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三分钟演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教和学,本来无所谓苦乐。只是现在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教者与学者长时间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不免身心疲惫,终致厌倦。其实,教和学完全可以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在社会各界提出质疑、语文教学出现危机的今天,我们着实有必要在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方面探索一番。
  (三)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求异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及至把这一模式推及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
  二、操作要点
  (一)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男女生轮流出场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二)演讲内容不限,但要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
  演讲内容不限,能使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内容不限也并不排除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偶尔来一次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这样可以调节气氛,使演讲更加丰富多彩,引人人胜。有人担心内容不限会不会导致观点偏颇甚至错误以至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于前一种情况,我认为这正是求之不得的教育机缘。通过师生间的评论总结,孰得孰非,一目了然。对于后一种情况,润物无声般的良好氛围,会保证演讲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三)演讲要脱稿,讲评不可少
  严格要求学生演讲时要脱稿,以求对所写内容的消化吸收。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长演讲走向形式主义。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演讲后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给演讲者以鼓励等作用。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探索,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8%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有趣味,其中68%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演讲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有关方面的专家。一个学生为了做关于中东问题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几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竞争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讲实践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演讲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孰优孰劣则是竞争。双人相声式的演讲是合作,而演讲后的唇枪舌剑又是竞争。大家都仿佛在比赛,看谁新颖,看谁成功,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儿。
  (三)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拟定、题材翻新、主题升华,到一段小魔术、一个精心缝制的小道具、一段音乐伴奏,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体裁从议论文逐渐发展到相声、小说、科幻故事等。为了吸引听众注意,各种各样的小花招更是层出不穷,魔术、杂耍、“惊堂木”、配乐,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四、由演讲引发的思考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几十年,劲费了不少,成效总不大,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观念没有彻底更新。语文课堂讲风太盛,很多老师还是热衷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一架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毫无自主性、创造性,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搞“填鸭式”还是让学生吃“自助餐”?是以课本为中心还是以生活为中心?是要师道尊严还是要民主平等?是要高分低能还是要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反观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已不多见。原因何在?关键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