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数学教材整合的实践探索
【作者】 何 勇
【机构】 广西田阳县第三中学
【摘要】要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离不开对教材的整合与开发。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必须要不断更新观念,明确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适当改编教学情境,对例题、习题进行开发,调整不合理的教学顺序,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快节奏、大容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关键词】初中数学;教材开发原则;措施
【正文】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的热点话题。在探索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除了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还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进行“二度开发”。教材的整合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而且还要熟悉教材,熟知学生的兴趣、认知情况等。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展知识面,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本人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开发,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开发,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增加或删除,教师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课程标准,理清学科体系。这是教材整合的依据,教师应对初中数学学科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教材整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整合后的教材呈现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师要依据课标依靠学科的目标体系、思想方法体系和基本技能体系,把知识统领起来,善于使用树图框图,梳理出主干知识和知识网络。
2、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只有一个: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炼教材精髓,充实课时容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和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3、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困惑难点等,教师在把教材分发给学生时,可布置学生浏览教材,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困惑之处等,来协助教师调整教材使用上的策略,让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新理念。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4、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要真正对教材“二度开发”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只有建立一支有凝聚力的教研组来集体审议、分工协作、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才能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在具体操作中,本人与学校数学组的同事们团结合作,同时也借鉴了一些先进学校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开发,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做法如下:
1、改编或替换不合适的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时可以对题目的背景进行适当更改。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情境是我们的学生不熟悉的,与本地的环境有较大差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改变题目的背景,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这会让数学教学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可亲;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使数学课程更具现实性。同时,注意将生活情景导入课堂教学,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和工具,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组,“化简”书本知识,开放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在学习对顶角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两牛打架——猜一数学词语”,学生一听,马上就想到牛是用角来打架的,一个个都大声喊道:“是对顶角”。通过这一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自豪,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2、适度开发例题、习题。数学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课本知识的诠释,也是对某些方法的演示,所以进行课本的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对于理解课本知识的内涵,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重点要对题目条件与结论、题目的解法、题目中的基本图形进行适当整合。不局限于原来的例题、习题的形式,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例题和习题。教材处理过程中不能只盯着课本中的题目,应选择和创造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题,增加一些书本上没有但是今后又要用到的知识,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现在的教材有些地方例题难度较大,又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习题题量不足,且难以模仿,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而旧教材在这个方面则起到互补的作用,例题、习题都有梯度,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练习题、习题大都可以模仿例题,学生容易消化、巩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对照新旧教材,对难度较大的例题,根据课标要求,有意识地补充一些有梯度的练习,加强核心知识的巩固训练;对于较难的练习,适当补充相关的习题加以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不错的效果。
3、调整不合理的教学顺序。教材是按照逻辑体系来编排内容的,而知识的发生、发展却并不一定遵循逻辑的原则,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材顺序,重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的编排不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如八年级下册《分式》这一章,教材首先介绍分式的基本性质,再学习分式的乘除,然后是加减。在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师发现,当教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学生对如何找最简公分母的方法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再一次重复分式的基本性质,重新讲解找公分母的方法,费时费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数学组的教师经过认真地讨论,决定调整教学顺序,先上分式的加减,再上乘除运算。经过实践,师生都觉得这样调整效果很好,知识能很好地实现衔接和迁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可以有效地突破本章的重点。
4、依托多媒体整合教村内容,构建开放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元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同时,根据开放性的原则,整合的内容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多个数学问题,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欲望。如九年级下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而是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用《几何画板》动手画两个圆(老师适当指导),接着变换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量出对应数值,然后观察数量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开发的尝试和体会。课堂教学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认真开发教材资源,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的热点话题。在探索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除了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还要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进行“二度开发”。教材的整合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有明确的课程意识,而且还要熟悉教材,熟知学生的兴趣、认知情况等。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拓展知识面,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本人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开发,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开发,不能理解为简单地增加或删除,教师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课程标准,理清学科体系。这是教材整合的依据,教师应对初中数学学科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教材整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整合后的教材呈现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师要依据课标依靠学科的目标体系、思想方法体系和基本技能体系,把知识统领起来,善于使用树图框图,梳理出主干知识和知识网络。
2、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整合教学内容的目的只有一个: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提炼教材精髓,充实课时容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和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
3、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困惑难点等,教师在把教材分发给学生时,可布置学生浏览教材,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困惑之处等,来协助教师调整教材使用上的策略,让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新理念。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4、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合作精神。要真正对教材“二度开发”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只有建立一支有凝聚力的教研组来集体审议、分工协作、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才能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在具体操作中,本人与学校数学组的同事们团结合作,同时也借鉴了一些先进学校的经验,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开发,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做法如下:
1、改编或替换不合适的教学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时可以对题目的背景进行适当更改。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许多情境是我们的学生不熟悉的,与本地的环境有较大差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改变题目的背景,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这会让数学教学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可亲;让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使数学课程更具现实性。同时,注意将生活情景导入课堂教学,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和工具,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组,“化简”书本知识,开放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如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在学习对顶角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两牛打架——猜一数学词语”,学生一听,马上就想到牛是用角来打架的,一个个都大声喊道:“是对顶角”。通过这一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自豪,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
2、适度开发例题、习题。数学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课本知识的诠释,也是对某些方法的演示,所以进行课本的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对于理解课本知识的内涵,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重点要对题目条件与结论、题目的解法、题目中的基本图形进行适当整合。不局限于原来的例题、习题的形式,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例题和习题。教材处理过程中不能只盯着课本中的题目,应选择和创造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题,增加一些书本上没有但是今后又要用到的知识,以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现在的教材有些地方例题难度较大,又没有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习题题量不足,且难以模仿,学生往往是上课听懂了,课后还是不会做作业,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不到位。而旧教材在这个方面则起到互补的作用,例题、习题都有梯度,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练习题、习题大都可以模仿例题,学生容易消化、巩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对照新旧教材,对难度较大的例题,根据课标要求,有意识地补充一些有梯度的练习,加强核心知识的巩固训练;对于较难的练习,适当补充相关的习题加以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不错的效果。
3、调整不合理的教学顺序。教材是按照逻辑体系来编排内容的,而知识的发生、发展却并不一定遵循逻辑的原则,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材顺序,重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章节内容的编排不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如八年级下册《分式》这一章,教材首先介绍分式的基本性质,再学习分式的乘除,然后是加减。在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师发现,当教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时,学生对如何找最简公分母的方法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这样,老师在上课时不得不再一次重复分式的基本性质,重新讲解找公分母的方法,费时费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数学组的教师经过认真地讨论,决定调整教学顺序,先上分式的加减,再上乘除运算。经过实践,师生都觉得这样调整效果很好,知识能很好地实现衔接和迁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可以有效地突破本章的重点。
4、依托多媒体整合教村内容,构建开放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中要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元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同时,根据开放性的原则,整合的内容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多个数学问题,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欲望。如九年级下册“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而是先让学生在电脑上用《几何画板》动手画两个圆(老师适当指导),接着变换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量出对应数值,然后观察数量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归纳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去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整合与开发的尝试和体会。课堂教学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它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探究知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上,认真开发教材资源,既遵循其内在的条理和规则,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