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与时俱进 少教多学 贵在方法

【作者】 王荣菊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摘要】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少教”就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少教多学就是少说多做、少讲多导、少评多促、少教多练,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最优化。
【关键词】初中思品;少教多学;教活教材;教活学生
【正文】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就是要寻找一条“少教多学”的捷径,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地发现问题,参与和探究教学活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指导、帮助、合作、促进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
  一、少教多学,注重兴趣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树立新课程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探究,产生积极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教活课堂,教活学生。用叶澜教授的话说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就是营造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经营课堂教学活动,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真正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是探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挥学生蕴藏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重视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兴趣的激发,时刻注重兴趣的激发。追求“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已终,趣犹存”的教学氛围。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少教多学要力求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学”的兴趣,“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做到: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从和谐的、关爱的、民主的、平等的、自由的温馨课堂教学中来;从教师高尚的言行举止、学高为师的榜样中来;从教师熟练驾驭教材、熟练教活学生的灵活中来;从教师幽默风趣、口若悬河的演讲中来。例如:我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掌握教材中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画一个“神舟七号”飞船示意图,示意图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方向系统,写上“四项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船舱,即中心部分,写上“经济建设”;第三部分是飞船的动力系统,写上“改革开放”。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们一看就知道“四项基本原则”是方向,“经济建设”是中心,“改革开放”是动力,这样教学,学生不仅真正掌握了三者的关系,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岂能不高呢?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有新理念、新突破,要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关注这一主体的主动参与,关爱学生,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并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只有思想品德教师注重少教多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与日俱增,品德素质才会逐渐得到增强。
  二、少教多学,教活教材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发现优点,培养天才,发现缺点,培养庸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放手,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赏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回答,尽管有些还不成熟,但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又有一定的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并且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提倡答案因多彩而精彩,使得学生在思考、回答时能无拘无束,大胆表达自己的心声,彰显自己应有的个性风采。
  “少教多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率高起来。实施“少教多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突显教师的智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是一剂良药,给学生更多的是理解、尊重与关怀;“少教多学”是一把钥匙,打开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师生的能力。“少教多学”是一座金山,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少教多学”减少了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是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真正做到“教会学生学习”的成功法宝。我一定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而努力拼搏,一定要让学生在“少教多学”课堂上真正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少教多学”教学策略在素质教育的群星中熠熠生辉,发出耀眼的光芒。
  “少教多学”的核心,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少教多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教”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师教得主动、教得科学、教得高效,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学习能力,要通过“少教”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多学”——让学生学得主动、科学、高效。一句话,教师只教学生不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愿学、想学、会学、乐学、学好。例如:我在组织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巧妙利用了“小故事,大道理”的讲法,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担任中国外经贸部长时,为了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展开的系列谈判,当她与美国进行知识产权谈判时,由于当时中国仿冒风气盛行,美方代表当场讥讽吴仪道:“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吴仪睿智地还击说:“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代表称我们为“小偷”,如何维护自尊,怎样才能树立自尊?从中启发学生掌握:我们要努力创造自己的知识成果,也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三、少教多学,教活学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让课堂重现生命的活力。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能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形式,追求目的性和时效性的教学,才能实现少教多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呈现多样化、新颖化。如:案例分析、实践调查、巧用小品、表演相声、观看视频、开展辩论会、漫画比赛等形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最大的“教”就是“不教”。少教多学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多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思想品德知识的探究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活动过程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少教多学需要教得轻松,学得愉快。例如:我在讲“忠实履行义务”一课时,巧妙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说句心里话》,并配有画面,让学生一起跟着哼唱,看着那动人的画面,听着那优美的旋律,学生会犹如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感受到:我们能幸福安宁地生活,与广大解放军战士忠实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是分不开的,同时,这种现代多媒体的引入,其教学效果显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学无法媲美的。
  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的少教多学,要求授人以渔。思想品德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精心提问,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才能激发学生的睿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科学巧妙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诱导,让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学习“情趣与兴趣”时,我先不讲兴趣有多重要,而是用大屏幕出示材料后提问: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比尔·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我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揭示答案说——兴趣。因为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孜孜以求,刻苦钻研,进而取得成功,进而拥有财富,获得荣誉、赢得幸福。这样激思启智,循序渐进,让学生开动脑筋,将学生领进探究的大门,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提高,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给学生以参与教学的机会,教师要变“演员”为“导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设疑问难,变“苦”学为“乐”学,学生就会逐渐体验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不断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少教多学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做好导游,立足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施新课程,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放飞学生思绪,增强学生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凯、胡春雨;构建思品课高效课堂的基本法则[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3);
  [2]梁思敬.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4.1;
  [3]许建章;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0(06);
  [4]何穆彬;新加坡“少教多学”改革的实施框架[J];天津教育;2011(01);
  [5]施铁军、王仁甫;“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是有效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