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
【作者】 王月军
【机构】 安徽省含山中学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解决,并简要的分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特点,结合教育实践中好的作法,开放式教学和引导发现法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并对由此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高中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正文】
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人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呢?
第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我们迫切希望创新式教育与人才的出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势在必行。
第二、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拥有创新型意识的学生,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创新型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同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性、平等的看待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满腔热情地去培养这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的步骤
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内部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加以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数学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得内容进行课前问题情景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列的加法一课中可以先提问“1+2+……+99+100=?”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是否有快捷的运算方法,令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个数列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引入数列加法公式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探究活动情景,能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长,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就可以更深一步的去培养学生创新型意识。李允法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文中就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努力,赞扬他们自己思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欲望。其次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时问,还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问,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他们亲身体验“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很多:当用常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应教授学生及时改变思路,另选突破口,切忌在原方法上徘徊。否则难以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2013年的高考题椭圆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这道题目可以从考察钝角极端、垂直线段、椭圆参数方程、以及焦半径公式四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答。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一题多解,运用多方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意识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思想方法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将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取出来,从而将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进行反思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结归纳学习或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从已知中寻找未知,从中未知中寻找规律,在规律中积极反思,这样才能巩固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总之,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能够启迪、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加强其育人功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房之华. 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J]. 中学数学月刊,2012 (6):7-8.
[2]刘晓英.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J]. 中学数学研究,2014(3):1-3.
[3]吴建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过程[J]. 中学数学教学,2013 (4): 21-23.
[4]李臣之,孙连春.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J]. 教育学报,2013(8):10-12.
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人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呢?
第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我们迫切希望创新式教育与人才的出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势在必行。
第二、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要培养拥有创新型意识的学生,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创新型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同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性、平等的看待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满腔热情地去培养这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的步骤
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内部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加以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
1.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数学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得内容进行课前问题情景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列的加法一课中可以先提问“1+2+……+99+100=?”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是否有快捷的运算方法,令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个数列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引入数列加法公式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探究活动情景,能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长,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就可以更深一步的去培养学生创新型意识。李允法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文中就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努力,赞扬他们自己思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欲望。其次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时问,还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问,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他们亲身体验“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很多:当用常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应教授学生及时改变思路,另选突破口,切忌在原方法上徘徊。否则难以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例如2013年的高考题椭圆的焦点为F1、F2,点p为其上的动点,当为钝角时,点P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这道题目可以从考察钝角极端、垂直线段、椭圆参数方程、以及焦半径公式四种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答。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一题多解,运用多方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的知识反思意识
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思想方法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这就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将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取出来,从而将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进行反思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总结归纳学习或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从已知中寻找未知,从中未知中寻找规律,在规律中积极反思,这样才能巩固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总之,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能够启迪、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学科,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并加强其育人功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房之华. 让课堂焕发出思维的活力[J]. 中学数学月刊,2012 (6):7-8.
[2]刘晓英. 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J]. 中学数学研究,2014(3):1-3.
[3]吴建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过程[J]. 中学数学教学,2013 (4): 21-23.
[4]李臣之,孙连春. 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J]. 教育学报,2013(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