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关雎》的美学价值
【作者】 罗 林
【机构】 贵州省龙里县湾寨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美学教育是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如能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主要目的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美的熏陶。因此,笔者在文中简述了《关雎》一文所展示的艺术魅力,为读者提供简略的审美鉴赏,从而达到教学的审美效果。【关键词】关雎;审美;美学价值
【正文】
《关雎》这首小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中,它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先河,而且还在艺术手法的表现上起到了推动和开拓作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关雎》就其内容看,全诗八十字,清晰地勾勒了“君子”对“淑女”刻骨铭心的追求,内容情真意切,诚挚感人。诗中所表现的相思情调,异常激烈:“君子”梦醒时不能忘怀“淑女”,但又无法追求到。他面对河水,耳闻沙洲上成对的雎鸠在欢乐的歌唱,目视流水中左右摇摆的荇菜,那女子从前采摘荇菜时的美好身影又在他的眼前闪现,这清新的记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淑女”结成了情侣,共享婚后的生活。诗人即景言情,幻想境界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苦。然而诗人并没按寂寥难耐的心境抒泻而下,而是笔锋一转,从“奏起琴瑟”到“钟鼓乐之”的场面幻化描写,由忧转乐,将“君子”的苦愁一扫而光,展示了主人公的婚姻目的,同时也完美地归结了全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从我自身的观点来看,它是一首表现远古时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典范杰作。因为它所描写的爱情,开篇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美好的情调以及“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满结局,不正是很好的见证吗?从这里不仅使我们联想到,在那古老的历史长河中,远古先民们并不受世俗的束缚,他们所追求的自身的自由、自身的爱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男尊女脾”时代。从字面来简析,诗中青年男女之间所追求的爱情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更非一时的邂逅,诗中“君子”对“淑女”的不懈追求,以及幻化为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这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位“君子”对待爱情是专一的,他塑造了一个爱情天长地久的意境。这种从一而终的思想不正是与美德相联系的很好的结合吗?哪怕是到了几千年后经济繁荣的今天,这一思想也是我们公众所赞同的啊!
此诗的艺术特色,表现更为生动、形象。诗歌一开始就运用了古代“六义”中的“比”、“兴”手法。如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比”、“兴”,使之触景生情,情调强烈。它将河洲上雎鸠鸟的“和鸣”比作“君子”对“淑女”的爱恋,点明了诗歌的创作意图。“君子”首先由河洲上的雎鸠,兴起了求取具有美好身姿的“淑女”作为配偶的情思;从求取荇菜时被流水冲击而左右摇摆的艰难来反衬追求“淑女”的艰辛过程。诗中二、三章都是以同样的事物来比兴,如:用水中不断采摘左右摆动的荇菜来比喻“君子”对“淑女”的不断追求。这一手法的妙用,增强了全诗的表达效果;最后将之幻化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兴起他决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爱情,决定要和“淑女”长相厮守,永伴终生的情调。
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声律美”就是诗歌的一个基本属性。此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匀称的“四言二字”拍和双声叠韵字,在达情状物上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完成了此诗在写意上的创作意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语言表达得更优美匀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此外,小诗以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最为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诗歌产生了悠远的无穷韵味,由此而引起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读者体验了诗歌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意蕴,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反复、排比、顶真等多种修辞,突出了诗歌情感的真挚热烈。
细读此诗,我们不难品出诗歌虽写男女的追求,但并没有直接去描绘这对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有描绘他们漫步河堤沙滩的浪漫情态,更没有点滴的男女双方的直接接触,“君子”的无限相思,在诗中也只不过流露了独自的辗转反侧;在描写“淑女”时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纯动机。由诗中的“君子”一词可知,他并非一般家庭中的男子,据(《诗经》可查,“君子”泛指贵族)更何况这位“君子”家备有“琴瑟”、“钟鼓”之乐,可想而知,这位“君子”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很有地位的。即使这样,诗人在诗中也并没有流露出“淑女”对这一家庭的崇拜,更没有倾向“淑女”的任何动机,他(她)们爱得很纯洁、很守规矩、很有真情实感,而又不失分寸。这是一种自我克制,一种自我修养,一种美德的展现,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值得赞美的,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称颂的。
爱的真谛在于奉献。有了真爱,感情还需专一,意志必须坚定,这种爱才真诚。这就是读者能从此诗中所感悟到的:诗中“君子”对“淑女”的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真挚可嘉。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君子”追求的描述并非一帆风顺,在恋爱过程中,诗人掀起了一定的波澜:人们在恋爱时,总是往美好的方面来设想。诗中“君子”爱的幻化才会真诚,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我想:“君子”这种高洁的情怀,即使“君子”家庭清平如洗,“淑女”也会深受感动。古人尚者如此,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从中受到一点启迪吗?
或许有人认为:因时代的局限,古人的男欢女爱一定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诗人才能收集到如此创作的素材,假使在当今时代,一些男欢女爱会这样守规矩吗?我们何承不去想一想:一个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一定的关联,意义由此可见十分重大。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金钱”意识冲击着许多家庭,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家庭的和谐,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这将会诱导家庭的破裂,给家庭带来诸多不利。就此一点,难道我们还能与古人相提并论吗?当然,自我克制和自我修养都首先从男女之欲开始,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机,旧有的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可能会在这一方面出现恣肆放纵的情形。此诗正是在思想上重视了夫妇之德,哲理很深,这正是作者创作的意图——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
由于此诗重视了男女之爱的道德修养,使其符合于社会之美德,因此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艺术上的成就,尤其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后人思想的渗透乃至教育和发扬。它优良的传统,不论在人体上、形式上、心灵上都给予了我们健康的美,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它更能使我们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指导我们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曹利华《美学基础理论》,首都师范出版社,1992年版。
[3]余冠英、韦凤娟/主编《诗经与楚辞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关雎》这首小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诗歌的发展进程中,它不仅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先河,而且还在艺术手法的表现上起到了推动和开拓作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关雎》就其内容看,全诗八十字,清晰地勾勒了“君子”对“淑女”刻骨铭心的追求,内容情真意切,诚挚感人。诗中所表现的相思情调,异常激烈:“君子”梦醒时不能忘怀“淑女”,但又无法追求到。他面对河水,耳闻沙洲上成对的雎鸠在欢乐的歌唱,目视流水中左右摇摆的荇菜,那女子从前采摘荇菜时的美好身影又在他的眼前闪现,这清新的记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淑女”结成了情侣,共享婚后的生活。诗人即景言情,幻想境界的描述,生动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苦。然而诗人并没按寂寥难耐的心境抒泻而下,而是笔锋一转,从“奏起琴瑟”到“钟鼓乐之”的场面幻化描写,由忧转乐,将“君子”的苦愁一扫而光,展示了主人公的婚姻目的,同时也完美地归结了全诗的主题。
这首小诗,从我自身的观点来看,它是一首表现远古时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夫妻和睦、婚姻美满的典范杰作。因为它所描写的爱情,开篇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美好的情调以及“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满结局,不正是很好的见证吗?从这里不仅使我们联想到,在那古老的历史长河中,远古先民们并不受世俗的束缚,他们所追求的自身的自由、自身的爱情,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男尊女脾”时代。从字面来简析,诗中青年男女之间所追求的爱情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更非一时的邂逅,诗中“君子”对“淑女”的不懈追求,以及幻化为婚后生活的幸福美满,这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位“君子”对待爱情是专一的,他塑造了一个爱情天长地久的意境。这种从一而终的思想不正是与美德相联系的很好的结合吗?哪怕是到了几千年后经济繁荣的今天,这一思想也是我们公众所赞同的啊!
此诗的艺术特色,表现更为生动、形象。诗歌一开始就运用了古代“六义”中的“比”、“兴”手法。如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比”、“兴”,使之触景生情,情调强烈。它将河洲上雎鸠鸟的“和鸣”比作“君子”对“淑女”的爱恋,点明了诗歌的创作意图。“君子”首先由河洲上的雎鸠,兴起了求取具有美好身姿的“淑女”作为配偶的情思;从求取荇菜时被流水冲击而左右摇摆的艰难来反衬追求“淑女”的艰辛过程。诗中二、三章都是以同样的事物来比兴,如:用水中不断采摘左右摆动的荇菜来比喻“君子”对“淑女”的不断追求。这一手法的妙用,增强了全诗的表达效果;最后将之幻化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兴起他决定要珍惜这一难得的爱情,决定要和“淑女”长相厮守,永伴终生的情调。
诗歌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声律美”就是诗歌的一个基本属性。此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匀称的“四言二字”拍和双声叠韵字,在达情状物上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完成了此诗在写意上的创作意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使语言表达得更优美匀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此外,小诗以最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最为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诗歌产生了悠远的无穷韵味,由此而引起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读者体验了诗歌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了诗歌的审美意蕴,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反复、排比、顶真等多种修辞,突出了诗歌情感的真挚热烈。
细读此诗,我们不难品出诗歌虽写男女的追求,但并没有直接去描绘这对青年男女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没有描绘他们漫步河堤沙滩的浪漫情态,更没有点滴的男女双方的直接接触,“君子”的无限相思,在诗中也只不过流露了独自的辗转反侧;在描写“淑女”时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的不纯动机。由诗中的“君子”一词可知,他并非一般家庭中的男子,据(《诗经》可查,“君子”泛指贵族)更何况这位“君子”家备有“琴瑟”、“钟鼓”之乐,可想而知,这位“君子”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很有地位的。即使这样,诗人在诗中也并没有流露出“淑女”对这一家庭的崇拜,更没有倾向“淑女”的任何动机,他(她)们爱得很纯洁、很守规矩、很有真情实感,而又不失分寸。这是一种自我克制,一种自我修养,一种美德的展现,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值得赞美的,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称颂的。
爱的真谛在于奉献。有了真爱,感情还需专一,意志必须坚定,这种爱才真诚。这就是读者能从此诗中所感悟到的:诗中“君子”对“淑女”的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真挚可嘉。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对“君子”追求的描述并非一帆风顺,在恋爱过程中,诗人掀起了一定的波澜:人们在恋爱时,总是往美好的方面来设想。诗中“君子”爱的幻化才会真诚,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才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我想:“君子”这种高洁的情怀,即使“君子”家庭清平如洗,“淑女”也会深受感动。古人尚者如此,难道我们真的没有从中受到一点启迪吗?
或许有人认为:因时代的局限,古人的男欢女爱一定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诗人才能收集到如此创作的素材,假使在当今时代,一些男欢女爱会这样守规矩吗?我们何承不去想一想:一个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一定的关联,意义由此可见十分重大。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金钱”意识冲击着许多家庭,而人们往往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家庭的和谐,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这将会诱导家庭的破裂,给家庭带来诸多不利。就此一点,难道我们还能与古人相提并论吗?当然,自我克制和自我修养都首先从男女之欲开始,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机,旧有的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可能会在这一方面出现恣肆放纵的情形。此诗正是在思想上重视了夫妇之德,哲理很深,这正是作者创作的意图——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
由于此诗重视了男女之爱的道德修养,使其符合于社会之美德,因此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艺术上的成就,尤其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予了我们后人思想的渗透乃至教育和发扬。它优良的传统,不论在人体上、形式上、心灵上都给予了我们健康的美,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它更能使我们分清什么是“美”与“丑”,“善”与“恶”;指导我们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曹利华《美学基础理论》,首都师范出版社,1992年版。
[3]余冠英、韦凤娟/主编《诗经与楚辞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