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互动式美术欣赏教学
【作者】 李 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
【摘要】新课标提倡民主、合作、互动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美术欣赏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学生可以与教师、美术作品相互展开积极的互动,互动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欣赏课堂统一、沉闷的倾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的过程。【关键词】美术欣赏;互动教学
【正文】
长期以来,美术课欣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贯穿着教师的讲解,或“满堂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固定模式的解读;或 “满堂问”:不论何种形式风格的作品,一律通过“问”来教学,频繁地用一些琐碎的提问带动学生去思考,如:“这幅绘画作品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被动的观察去回答,所学到的知识肤浅又空洞。
新课标提倡民主、合作、互动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群体互动、交流合作中进行的,学生可以与教师、美术作品进行互动:学生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美术作品、教师及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互动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欣赏课堂统一、沉闷的倾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观。
一、教师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教师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其实是教师一个长期赏析理论的积累。美术教师必须大量阅读和赏析大师名作,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教师素养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教师没有对艺术作品的积累,是无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欣赏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二、学生与作品的互动
学生与美术作品的互动在欣赏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面对美术作品,自主真切感受和体验作品。如欣赏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星月夜》,教师先要学生看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画了山谷里的小村庄,眼花缭乱的线条描绘出漩涡状的夜空和扭曲的柏树。学生就能通过画面中的对比强烈的色彩和扭曲夸张的笔触感受梵高的内心激荡的情感,并体会情感及情绪在表现性色彩中的运用。再如欣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将画交给学生,请学生根据画面发挥想象力写一篇短文,学生写出了多种的空间联想,有意境又不偏题……《寒江独钓图》画中老者独自驾一叶扁舟,静坐垂钓,悠闲自在。画面四周皆不着笔墨,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学生在与作品的互动中感受到“以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空间”的画外之意。
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美术欣赏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巧妙增设提问环节可以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及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重复他人的观点,这样可使每个人都从中获得启发。如,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在学生自主赏析后提出问题:《星月夜》所表现的这些画面物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的回答可能只是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头晕目眩、神秘、乱等等。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几个关键词引申出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对艺术作品情感的感受”:画面神秘浪漫,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如音乐般地在暗蓝色的夜空律动。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再指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审美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马上形成良好的理解及情感,因此,教师可先提供具体性的引导,为学生进行欣赏思维时提供一个方向,再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例如: 1、“关于画家毕加索你知道什么?关于《格尔尼卡》这幅画你知道什么?” ——了解学生已知晓的知识点并挖掘学生自我感受。 2、“通过观察、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将学生的随意思维引向有意思维,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3、“你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大家?”——通过多向提问的方式,把教学引向开放;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站在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立场上提问。 4、“你还想了解什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5、“欣赏了画家毕加索的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表达?”——为学生提供想象与创造的自主权,而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去规范学生。实际上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感觉,好奇的大脑里充满着想象。
四、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有利条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成立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美术欣赏能力等等组成一个小组,通常每个小组6个人。形式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这两种形式的互动是美术欣赏课中经常采用的讨论及问答。相互之间倾听对方的声音:“他思考的是那个方面的问题,他是怎么理解?他是怎么表述的?”。学生在和同伴之间的对话、讨论,争论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不同或相同的理解,带着这些在交流中产生的新感受,学生又开始新的一轮与作品、教师、同学的互动,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弥补了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辅导每位同学的缺陷。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同一美术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欣赏者的心中,都会显现出新的意义。所以,美术作品蕴含意义的多样性只有在互动中才会生发出来,在与艺术作品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解读,教学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和创造,使学生的审美潜力在不断的对话中得以挖掘。
长期以来,美术课欣赏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贯穿着教师的讲解,或“满堂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固定模式的解读;或 “满堂问”:不论何种形式风格的作品,一律通过“问”来教学,频繁地用一些琐碎的提问带动学生去思考,如:“这幅绘画作品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被动的观察去回答,所学到的知识肤浅又空洞。
新课标提倡民主、合作、互动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欣赏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它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群体互动、交流合作中进行的,学生可以与教师、美术作品进行互动:学生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美术作品、教师及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互动教学有助于改变传统欣赏课堂统一、沉闷的倾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能力,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观。
一、教师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教师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其实是教师一个长期赏析理论的积累。美术教师必须大量阅读和赏析大师名作,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教师素养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学生艺术素养的成长。教师没有对艺术作品的积累,是无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欣赏活动中产生的问题。
二、学生与作品的互动
学生与美术作品的互动在欣赏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面对美术作品,自主真切感受和体验作品。如欣赏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作品《星月夜》,教师先要学生看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画了山谷里的小村庄,眼花缭乱的线条描绘出漩涡状的夜空和扭曲的柏树。学生就能通过画面中的对比强烈的色彩和扭曲夸张的笔触感受梵高的内心激荡的情感,并体会情感及情绪在表现性色彩中的运用。再如欣赏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将画交给学生,请学生根据画面发挥想象力写一篇短文,学生写出了多种的空间联想,有意境又不偏题……《寒江独钓图》画中老者独自驾一叶扁舟,静坐垂钓,悠闲自在。画面四周皆不着笔墨,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学生在与作品的互动中感受到“以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空间”的画外之意。
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美术欣赏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巧妙增设提问环节可以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要适应学生的理解水平及理解程度,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重复他人的观点,这样可使每个人都从中获得启发。如,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在学生自主赏析后提出问题:《星月夜》所表现的这些画面物象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的回答可能只是几个简单的形容词:头晕目眩、神秘、乱等等。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几个关键词引申出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对艺术作品情感的感受”:画面神秘浪漫,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如音乐般地在暗蓝色的夜空律动。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再指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的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年龄、审美能力等的限制,不可能马上形成良好的理解及情感,因此,教师可先提供具体性的引导,为学生进行欣赏思维时提供一个方向,再进行开放式的提问。例如: 1、“关于画家毕加索你知道什么?关于《格尔尼卡》这幅画你知道什么?” ——了解学生已知晓的知识点并挖掘学生自我感受。 2、“通过观察、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将学生的随意思维引向有意思维,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3、“你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大家?”——通过多向提问的方式,把教学引向开放;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站在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立场上提问。 4、“你还想了解什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5、“欣赏了画家毕加索的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表达?”——为学生提供想象与创造的自主权,而不是以统一的方式去规范学生。实际上学生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感觉,好奇的大脑里充满着想象。
四、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要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设有利条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成立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美术欣赏能力等等组成一个小组,通常每个小组6个人。形式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小组之间的互动。这两种形式的互动是美术欣赏课中经常采用的讨论及问答。相互之间倾听对方的声音:“他思考的是那个方面的问题,他是怎么理解?他是怎么表述的?”。学生在和同伴之间的对话、讨论,争论中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不同或相同的理解,带着这些在交流中产生的新感受,学生又开始新的一轮与作品、教师、同学的互动,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弥补了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辅导每位同学的缺陷。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同一美术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欣赏者的心中,都会显现出新的意义。所以,美术作品蕴含意义的多样性只有在互动中才会生发出来,在与艺术作品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解读,教学不再是教师知识独白、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和创造,使学生的审美潜力在不断的对话中得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