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张小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初级中学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标新立异,开拓进取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决不斤斤计较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提出独创的见解,独到的见解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又是独立思考的基石,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议,求得解决。“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例如:在讲岳飞被害后,我引用岳王坟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秦桧,而一小部分认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他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一致要求我做出决断。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并推荐学生看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的被害,通过对比,会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兴趣大增。
  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 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编小故事,条件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也可以以一个美国人的身分,还可以以一个美国总统的身分????……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疑解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求题目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例如:学了《法国大革命》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想一想,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在思维上马上活跃起来,立即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对革命的每一个方面进行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并且提出新问题。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  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时刻生活在父母的宠爱之中,不敢面对困难,意志薄弱,这样创造从何谈起。而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顽强生存与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毅力方面,能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从而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辛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