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德育功能缺失的应对策略

【作者】 方 娇

【机构】 贵州省盘县淤泥乡中心校

【摘要】为了应对当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我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程要切实承担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等任务。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础性的必修课程地位显得愈发重要起来。这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改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社会实践;适应能力
【正文】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础性的必修课程地位愈发重要。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科对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就是落实了初中思想品德科的德育功能。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思想品德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身教学技能的创新活动。为了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笔者进行了一些粗略的探讨与研究。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来自青少年自身原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虽然有独立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独立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感。为了寻求心灵的满足,不少青少年就把一些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当成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部分农村学生的生活中,来自道德的约束较少,缺少道德修养。这样,低俗的文化就有机会扭曲青少年的道德观,削弱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让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容易步入歧途。
  2.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管束。即使在学校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也极有可能在遇到一些困难后,因无法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往往侧重中考科目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使得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现在教师的绩效和评优多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部分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不专研、不创新,大搞题海战术;特别是思想品德改革为闭卷考试后,有些教师又恢复到要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甚至,是他们对思想品德感到厌倦,从而使得思想品德课智育和德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难以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缺失的应对策略
  1.更新观念,关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农村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重视对思想品德教师的培养,及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侧重实现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提高道德水平不能依靠灌输知识,应该依靠道德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这就是实践道德学习论的具体方法。道德源于生活,教师的德育也应该回归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学生,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材料要真实、鲜活和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求思想品德课堂做到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用美好的语言、行为、事物来感召学生,以美感唤醒美好,升华和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四,德心融合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生活、老师生活中的富有情感的内容结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融入真情实感,包含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真挚情感的内容才能有更多的心灵共鸣,最终实现道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教学设计多用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现在学校已经实现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多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能帮助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的情景中体验式的学习使学生更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怎样的教学手段都是一个载体,以载体来充分展示教学的艺术才是最终的目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多思考的是如何把课上好、上实,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有创新、有实效性。所以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不求多,要求精!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才能推动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实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例如开展小组竞赛、小品表演、游戏体验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既能落实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能落实教学的德育要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到《对不良诱惑说“不”》时,教师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育手法,让学生课前按导学自学课本,课上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落实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同时,这样的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践行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
  3.加强家校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德育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工作,它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情”和“理”的力量。教师的“行动”中彰显的道德,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道德水平定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