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浅析
【作者】 陈 刚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丰富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在高中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正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对于高中地理德育教学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及时捕捉学生关于地理学习的心理变化规律,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以身作则,严格律己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同时,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往往缺乏分析能力,不识善恶美丑,易感情用事,但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关爱、公正、博大等品德,都是能感染学生、受到学生模仿的,通过交流模仿来进行德育工作,这也不失为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恰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表率,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教育学生。
二、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便可使学生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三、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树立地理教学新理念
在农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而传统的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现代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那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式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四、加强彼此间交流合作,领悟思想情感
在地理教师“国家培训”的观摩课中,教师都能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开发课堂中学生积极交流拓展合作的广阔空间。
五、在社会实践和案例中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结合地理课内容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到车间了解整个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和不足。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启迪智慧之光,扩展思维才干。其次,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如展示现实中的街道布局图来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中城市道路网、列举某制药厂的地理位置来讲授工业惯性等等,通过身边例子的列举和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地理课教学的美育是有多种途径的,而忽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不符合“教书育人”原则,它是连接地理智育与地理德育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孙雪芬,王立强. 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2]刁建平. 德育教学参考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对于高中地理德育教学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求及时捕捉学生关于地理学习的心理变化规律,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以身作则,严格律己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身就应该是德育的具象化,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人格水准,才会在教学中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同时,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往往缺乏分析能力,不识善恶美丑,易感情用事,但模仿性和可塑性极强,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心灵上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所表现出的关爱、公正、博大等品德,都是能感染学生、受到学生模仿的,通过交流模仿来进行德育工作,这也不失为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好途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恰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表率,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影响、教育学生。
二、钻研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内容。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结合教学充分发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如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爱好;对祖国前途的高度关心和坚定信念;为了祖国人民甘愿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是地理教育和思想渗透的依据基础,但是教材在编写时,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对于发展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没有开采和捕捉到,所以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教育因素的同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趣味化的材料,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在联系实际时,决不能脱离教材悬空说教。具体内容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材中并没有把人口和资源联系过多,教师可根据中国的人口有关材料,补充一些人口与资源的反比例性,介绍一些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以及民族政策。通过这些材料的补充,便可使学生感受到党领导人民在计划生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三、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观念,树立地理教学新理念
在农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而传统的教学其实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靠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来记住所学知识,然后通过闭卷考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方面在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却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较重。现代高中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实际上是注重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协调融合,开发潜能,发挥特长。正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方式那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是单向的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输给学生,而是在教给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更注重强调过程性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成为这些学习方式得以实现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使课堂教学应当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些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表现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识培养。?
四、加强彼此间交流合作,领悟思想情感
在地理教师“国家培训”的观摩课中,教师都能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开发课堂中学生积极交流拓展合作的广阔空间。
五、在社会实践和案例中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结合地理课内容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到车间了解整个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和不足。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启迪智慧之光,扩展思维才干。其次,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内容。如展示现实中的街道布局图来讲解城市交通运输中城市道路网、列举某制药厂的地理位置来讲授工业惯性等等,通过身边例子的列举和分析,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地理课教学的美育是有多种途径的,而忽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不符合“教书育人”原则,它是连接地理智育与地理德育的中介和桥梁。因此,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孙雪芬,王立强. 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2]刁建平. 德育教学参考书.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