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作者】 薛玉红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中学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掌握一定的实验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实事求是、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讲究科学方法的踏实作风,以及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国家财物的高尚道德品质。总之,就是打好思想基础,业务基础,培养实验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能力;培养
【正文】
  实验能力,主要是指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自己创造物理实验条件,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我们从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四个方面论述。
  一、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要通过培养和训练。在实践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好如下的工作。
  第一,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小气象站测量降水量的雨量筒。在无风的天气里,雨点竖直落在雨量筒里,根据筒里水深度,便可知每小时的雨量。然而,在有风的天气里,雨点落的路径被吹斜了,这样,这种方法测量得出的雨量还能准确地反映真实雨量的多少吗?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实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不单是为了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进行演示之前,必须给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以此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例如:在学习光的全反射现象及产生全反射的两个条件,推出临界角的计算公式,进行下列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圆形水槽里放入一条金鱼,使学生都能看到金鱼,再用一块双层玻璃板(内有空气薄层)竖直放入水槽中,把鱼隔在板后,然后转动玻璃板,当转到某一位置时,有部分同学便看不见金鱼,为什么?(要求: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释)
  第三,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物理实验观察,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
  1、对比观察法。
  人们认识事物、现象,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些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
  例如:观察物质熔解或凝固时,可以同时给石蜡和海波加热,使其全部熔解,用相同的酒精灯给二者加热,观察石蜡、海波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结果发现,石蜡在熔化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一直上升,可是,海波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从而引出晶体与非晶体概念。这样学生印象自然深刻。再如: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条件,使液体在常压、加压,减压下沸腾,比较后可知,沸点随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2、归纳观察法。
  通过对个别现象分别进行观察,得到一些个别的结论,再分析归纳,从而得出一般的规律的观察方法就是归纳观察法。
  例如:探求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可以通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观察1:有橡皮槌敲音叉股,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把悬在细线上的小球跟发声的音叉接触,小球被音叉弹开;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音叉,可以感受到它在振动。
  观察2:拨动乐器的弦,可以听到声音。仔细观察发声的弦,可以看到它的轮廓变得模糊了,而且中间比较粗,弦的外形的改变,正是因为它在很快地振动的缘故,弦停止了振动,声音也随之消失了。
  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结论:一切发音的物体在振动,振动的物体是发声的源泉,即声源。
  可见,使用归纳观察能力,有利于掌握现象的实质及研究比较复杂现象的一般规律。
  总之,培养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的进行观察训练,要求观察得准确、全面、细致、敏捷。
  二、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处理,仪器、设备组装或连接,故障排除等三个方面。
  1、基本仪器的使用。
  中学物理实验涉及的基本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天平、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温度计、电流电压表、示波器等。
  使用基本测量仪器的规范要求是:
  (1)、了解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明确测量范围和精确度;
  (2)、对某仪器如天平电流电压表等,在使用前,必须调节零点或记下零点误差;
  (3)、牢记使用规则和操作规程;
  (4)、正确读取数据。
  2、仪器、设备的组装连接。
  要进行物理实验,总是需要先把各个仪器部件、设备组装起来,并要求装备和连接必须正确无误。具体要求是:布局要合理,要便于观察和操作;连接要正确、简单;实验前要检查,必要时进行预备性调查节。
  3、故障的排除。
  实验发生故障时,应根据各部件工作状态及各部件联结处的分析,可能产生故障的几种因素,逐步检查,以致最后排除故障。
  总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自己创造条件探索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三、数据处理能力
  为了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处理数据的主要方法是列表法、图象法,它能够直观地显示出变量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关系,总结出一般规律;同时,也可由实验图象求未知量。
  图象法的具体要求是:一是建立坐标系;二是描绘实验数据点,连成图线;三是根据所得图线,推导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探索相关问题。
  四、实验设计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取数据,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会简单地处理实验,得出结论,而且应当培养学生根据确定的目的、任务,自己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的本领,即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近几年,设计性竞赛题已成为全国初中物理竞赛的一个热点题型,如1997年初赛题中,用圆柱形塑料瓶、水、尺和石头测食用油的密度,1998年复赛题中,利用虹吸现象测蜡烛的密度……由于这类题技巧性强,灵活性高,因而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只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其中一种。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知识尚须其它教学手段、方法相互配合,合理地组织教学、选择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