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点做法

【作者】 赵雪元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二团小学



【正文】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让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让探究情境“简”一点
  情境教学,有人把它比作是“谈恋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确是一种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所创设地情境往往热衷于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有趣,场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初衷,偏离了教学目标,使情境教学成为跑龙套、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所以,我们的情境教学一定要趋向理性、简约、抽象,力图通过最精简、弱化的情境呈现形式,突出最重要的数学因素,从而提升情境的数学味。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把6根小棒每3根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三角形;再摆7根小棒,还是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三角形。在学生摆小棒的基础上,我趁势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侍弄小棒,学生感到很“好玩”、感觉很亲切,这样就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了,把抽象的问题情景化了,进而探究目标明确,为后面的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让探究空间“大”一点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已知向未知转变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参与、思考、经历实践与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观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反复地比较、猜测,广泛地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做保障与支持。然而,在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一方面为迎合新形势,在课堂上也能大张旗鼓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番,但始终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一怕学生的思维飞出去,收不回来;二怕学生“热闹”一气,白白浪费时间“煮不出个豆”。于是只好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罢了。归根到底,是教师没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勇气,“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的信念,没有大手笔玩转课堂的胆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走下“神坛”,把学生推向前台,把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展示,“潇洒走一回”。下面是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一个片段: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5×6+4(底×邻边+高)
  生2:5×6(底×邻边)
  生3:4×6(底×高)
  2、排除
  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
  (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往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于是我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
  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
       。 剪拼后图形的形状
     ,面积大小      。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       。
  推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让探究内容“少”一点
  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同样,我们在数学课上探究内容也是如此。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片面的追求面面俱到,凡事动辄都要让学生去探究一番、讨论一气,一则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二则将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要探究。就一堂课而言,首先要看知识有无探究的价值;然后思考哪几个知识点需要探究,哪个知识点需要重点探究。只有这样做到胸中有数了,就能实现“点上突破”。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重点是“转化思想”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探究点就应该置于“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这个问题上,而对于圆的公式的产生、揭示、应用,可以通过师生的简单互动完成。这样能精简探究内容,具体探究对象,是探究活动更有效。
  四、让探究方式“动”一点
  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所以他们总是喜欢以特定的方式探究数学知识。对他们而言,“做”数学远比“见”数学有效得多。因而,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我们要跳出教材的框框、专家的圈子,以儿童的眼光审视数学,以儿童的思维思考数学,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触摸数学,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直接、鲜明的探究体验,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步:
  1、数小棒。
  让学生数出自己喜欢的6根小棒。(因为小棒的颜色多,这是投其所好,能从心理上得到安慰)
  2、摆小棒。
  让学生用自己刚才数出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展现学生最“喜好”的一面,人人都获成就感)
  3、说小棒。
  学生交流汇报,真是精彩纷呈:有的摆成字,目、古、田、叶等;有的摆成一组“> = <”的数学符号;有的列成一个“1+1=”的算式;有的“建造”成一座小屋;有的“画”了一幅雪花的图画;有的“组装”成一个梯子;有的编成一个蝴蝶结……
  “教师一放手,学生啥都有”。课堂氛围“火”了,学生“玩”的尽兴了,最主要的是“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