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作者】 肖秀青

【机构】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盘龙逸夫小学



【正文】      课题负责人:肖秀青
  参加课题研究成员:高乃万、陈惠华、叶家才、高春香、谢芳、
  课题立项研究起始时间;2014年3月—2016年3月为期二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的必然趋势。语文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较强的社会生活性。
  一、课题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愈加受到关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教改,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当教师为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生活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要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就要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问题,探索出一套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愉悦的情境课堂,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课题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新世纪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
  四、课题研究内容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采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习惯、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环境,开发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五、研究目标
  1、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5、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六、课题研究意义:
  新课程下的语文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又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而此时此刻的语文生活化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旧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学生写出生活来就难上加难,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学生的思想。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生活化,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并具十分现实的研究意义。 
  七、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八、成员组成及分工
  肖秀青: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课题的组织、统筹。对本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参与;全过程指导,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和方法;监督课题的实施。
  高乃万: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陈惠华: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
  叶家才:及时小结研究过程中成因和结果、力争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高春香: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谢芳: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进行跟踪研究和总结;撰写各阶段研究小结。
  九、课题实施步骤:(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工作(2014年3月——2014年7月)
  课题组研究成员按照研究分工,拟定研究方案和阶段计划,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组织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实施大量的问卷调查,进行具体的课题研究。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最终完善方案。进行试验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研究会。着手开展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10月) 
  深入的课题论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研究内容,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会统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认识,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组成员全新理解了生活化的新理念,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课题延伸计划;检验前期实验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及时对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总结,进一步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的策略和一般操作模式,逐步完善方案,进行追踪研究。
  第三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3月)? 
  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对实验的工作做一总结,全面展示研究成果;进行结题。
  十、课研究保障条件
  1、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
  2、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3、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能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
  4、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曾经参同类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另外,全体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的教师是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
  5、课题主持人多篇有关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中发表,并获一、二、等奖。她的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课件、分别获各级奖项,她完全有能力带动全科组人员完成此课题的研究任务。
  十一、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出一套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愉悦的课堂。
  2、教师能灵活驾驭学生生活作为语文教育资源,学生具有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
  3、教师能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问题。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根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分别进行成果的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工作。并对课题组进行终期调查,汇总、分析研究成果,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5、写好科研报告、研究论文集,师生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十二、课题研究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叶季明。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十三、课题研究经费:4500元(课题组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