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手植玫瑰 季季花开——小升初衔接的现状及简单对策

【作者】 孙惠蓉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

【摘要】从小学和初中解题方法和要求的差异中可知,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确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呢?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只有把小学与初中的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掌握小学与初中不同阶段数学知识的衔接点, 在中小学之间架起一座七彩的桥,顺应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期待,努力 “扶一把”、“送一程”,学生进入初中后才能少走弯路,尽早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小升初;衔接;顺利过渡
【正文】
  常听朋友们说,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很优秀,到初中怎么下滑那么快?初中老师也经常抱怨:现在的小学数学基础怎么会这么弱?好多小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根本就不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甚至跟不上教学进度。真不知道小学老师是怎么教的?小学教师听了真是郁闷到极点: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有问必答,初中老师怎能用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学?其实,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部分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成绩也不像小学那么优秀,久而久之,就掉下来了。
  再看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也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4厘米,求圆锥的体积?小学阶段是这样解答的:3.14×2×2×4×=×16×=(立方厘米)中学阶段的解答过程则是这样的:×π×2×2×4=π(立方厘米)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会被判定为错误解答。
  此题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小学与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和要求的差异,我们的教学实践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我们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掌握小学与初中不同阶段数学知识的衔接点,顺应中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期待,努力“扶一把”、“送一程”,这样学生进入初中后才能少走弯路,尽早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一、改变教学观念,明确育人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整体,教学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小学的课程内容少,要求掌握的程度低,需要动脑思考解决的问题也少,到了初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进度较快,学习时间长,难度加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了学习的基本能力,很多问题无法从书本找到现成的答案,不会动脑和懒于动脑的学生就无法完成作业。因此,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小学数学中数的部分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而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在代数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增加了“负数”,有理数的计算有了符号的变化,对学生注意力的分配要求明显变高了,接踵而至的绝对值、相反数、数轴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要求,部分学生更是丢三拉四,无从下手。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积累一些“半形式化的运算”的经验,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优良的学习品质
  1.培养预习的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作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能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高年级老师要通过逐步明确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以便今后更好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适当选读一些课外读物、报刊,培养兴趣、开阔视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特别是在老师对概念的讲解、例题分析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在课堂上既要独立思考,也要懂得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要及时总结解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积累一些解题的经验,形成自己的智慧,必要的时候还要记一些课堂笔记。
  2.加强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 
  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先对将要学习内容做个全面的了解——从哪一点切入,包含哪些知识、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心中有个大概的轮廓,事先明确明天的学习任务,正式上课时,学生就会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这样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首先,每天有明确的任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包括基本概念、简单例题,完成部分练习题;其次,布置一些预习作业和思考题,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再次,每天上课之前对预习内容作必要的检查,也可以让学生互查,让所有学生都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3.培养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教师是学生构建认知的支持者、导引者。小学高年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要精心设计,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有意识地提一些有深度、难度的问题,尽量少讲,把课堂充分地还给学生,让学生乐意去思考并通过合作与交流主动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很快适应初中教师的教学模式。
  三、中小学老师之间要多交流与沟通
  中小学老师之间一定要多交流与沟通,高年级教师要走入中学听课,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也走进小学高年级的课堂,通过双向听课和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持续不断地品尝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在我和学生们的不断尝试和努力下,我终于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老师,你知道吗?我们初中部十二个班,有四个班的班长都是我们原来班的同学,尤其是他们的数学,现在好得不得了呢;老师,我这次考试是年级第一,你知道吗,就是你的数学帮了我的大忙;老师,我这次考试是班级第一,都靠数学遥遥领先……
  由此可见,教育是琢石为玉的工作,只有用心雕琢,玉才会温润光滑;教育是养花育苗的工作,只有辛勤浇灌,花才会鲜艳夺目。只有在中小学之间架起一座七彩的桥,让站在桥上的孩子们双手拉着我们,才能帮助孩子走好这人生的关键一步,让我们手植玫瑰、静候花开吧!
  参考文献:
  [1]《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